一听高宗二字,李世民随即来了精神:“好小子,后世对你评价不错啊,高宗。朕记得前一个叫高宗的还是商朝的中兴之祖 武丁,能和武丁平起平坐,不愧是朕的儿子。”
也许仅凭这两个字,李世民就已经锁定了李治为太子,但是当父亲的哪有不关心自己儿子之理的,听到三大封神名场面,方才的所有遗憾便烟消云散了。
不过出于谨慎,还是想知道得更多:“东城啊,说到封神,朕只服一人,你知道是谁吗?”
这还用猜,不就是显摆你手下的那位大将吗?算了顺着你的话在吹捧一波吧,省的一会你被气死了,太子不活剐了我。
“陛下,您所说的可是您昔日麾下的大将军 ‘李靖’ 吗?臣在长安城可是到处听说李靖李大人的事迹,还说他能成神全靠陛下教导有方。”
“哈哈哈,看来朕平时出宫少了,长安城有此传闻朕却不知。不过现在回想起来,李靖大人好几次胜仗却靠寡人指点,才成就今日封神之名。如今看来我儿李治也即将封神,看来我就是神之祖了啊。”
李治见父亲如此高兴,立即锦上添花的让东城介绍介绍自己如何封神的。
东城夸耀起自己的徒弟当然不免溢美之词:“李治登基第三名场面:全国监狱只有五十人。”
虽然贞观之治是大唐盛世,但作奸犯科之人却仍然不计其数,面对这些人群李世民是相当头疼的,严刑峻法是越压越多,经常搞得大理寺人满为患。李世民听到这消息不禁乐开了花,又夹杂着一丝怀疑:“你快说,快说,我治儿是怎么做到的。怎么能在短短几年时间将风气做的如此之好,莫不是全给杀了?”
东城用赞许的眼光看了李治一眼:“其实也不难,太子殿下集您和李渊殿下的毕生心愿,共同编成了一套法典。”
听到法典,李世民悬着的心也就落下了一大把:“原来是编成了一套法典,这可是我和你爷爷都没做成的事情,没想到被你小子做到了。敢问东城先生,这部法典为何名,延续了多久?”
东城当然言无不尽:“禀陛下,这便是国内现存最完整的、最古老的法典《唐律疏议》,正是太子编撰了他,使得大唐的治安真正做到了路不拾遗、夜不闭户。”
“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李世民反复揣摩这句话,眼角又出了泪花。
李治看见父王难过,也不知是福是祸,急忙跪下:“父皇,要是儿臣做的不好,儿臣立即打消这个念头,望父皇不要难过。”
自打李治今天来到含元殿,不知这样战战兢兢的跪了几处了,再这样下去他的心疾又要提前发作了。将心比心,要是李承乾不反、要是李泰不狠,李治终究还是那个无忧无虑的王爷,说不定又是另一个潇洒的李元婴。
要是东城但凡有点喜剧天赋,完全可以上演一番太子和我,誓言便是:我李东城要誓死守护小治。此刻的东城纵然思绪万千,他再也不想太子如此卑躬屈膝的活下去了。
走上前,搀起太子,掸去脚上的泥泞:“你是未来的天子,由为师守护你,你再也不必跪了。”
李世民也觉得太子太过谨慎,哪里有什么王霸之气:“你以后再也不必跪了,拿出你的王霸之气。”
东城安抚好太子,便继续如画饼般开始介绍自己的第二名场面:十八领兵、二十四岁平天下。
此言也许过于笼统,李世民便没听出具体细节:“今年治儿十七岁,明年确实朕就会将部分兵权交给他,不知这二十四岁平天下是如何?”
在实力面前,任何溢美之词都显得苍白,东城也不想在此刻给予过多的修饰:“陛下,也就是那么回事,突厥和高句丽都被他灭了,大唐版图得到全胜,共计1251万平方公里。而正是因为赫赫战功,被周边民族冠以一个可怕的名字:黄祸。”
“黄祸、黄祸,黄种人就是他们的灾祸,哈哈哈哈,这个名字可把我逗笑了。”想着这几年征战的艰辛,李世民想着那些人能被自己儿子打的害怕到这种程度,真的让李世民笑得合不拢嘴。
对于平方公里这个概念,李世民是不懂的,但能将突厥和高句丽的版图纳入大唐,他征战多年有多大心里还是有数的:“不错,不错,朕毕生的心愿还是被你完成了,为父还是很欣慰啊。不知你御驾亲征几年啊。”
十七岁的李治哪里听得这些大饼:“师傅,你别骗我,我哪里有此能耐。不过你既然都说了,那我明日自然勤加练习,为征战沙场、御驾亲征做准备。”
“不太子,你不用准备,因为你根本没有御驾亲征。”
“什么?”此言一出,又将李世民打入了谷底:“你爸爸、你爷爷都是浴血奋战之人,怎么到你这就这么怂包。”
东城誓死守护小治,只有他一个人能骂他:“陛下,此非太子之过?你知道你东征高句丽为啥失败吗?”
“天时有悖,敌军负隅。”这是李世民一直认为的失利之原因。
东城摇了摇头:“御驾亲征,虽鼓舞士气,但泱泱大唐士气何须鼓舞。反而是陛下亲临,让将领统帅心有顾忌,自然不能大获全胜。”
响鼓不用重锤,短短几句话,李世民便听懂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