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反反复复发看着这句诗:“好诗、好字。过去之事朕从不伤感,只要对得起黎民百姓,那累累万骨也自然能安息。别说伤感,朕还有一丝高兴。”
自古都说君王之心不可测,东城也看不懂今天的陛下了:“请问陛下喜从何来?”
李世民此刻又把目光放在了图上:“先生,你刚才说一切还得从这幅图讲起,你快说吧。”
东城看陛下精神稍有好转,便放心的上前道:“陛下,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决定国家兴亡的永远是陛下。”
褚遂良:“所以东城大人才说大唐之衰,衰于皇室?”
李世民知道东城要说什么,肯定是李治不成器惹下的祸端,想到此刻不禁剧烈咳嗽起来。
太子急了,准备叫孙太医被李世民拦住。
“治儿,无妨,只是一些顽疾罢了,你别想跑,要是东城先生说你不是,朕宁可不要这给太子。东城先生,你方才说朕的国运不足三百年,还望说的清晰一些。”
听闻此言,东城又开始犹豫该怎么说了,自己好不容易将太子作为依靠,当初怒怼六部就是为了给他打造一个全新的大臣集团,要是陛下临时选人,又启用李承乾,那不是前功尽弃?
东城开始尝试着试探性的和李世民交流:“陛下,草民即是穿越而来,自然对国运了如指掌。对于历史,我从不颠倒是非,如今这个情况,我不能说。”
李世民明显有些不高兴了,身为君王还没被人家吊过胃口:“为什么不能说?”
“陛下你此时已经重病缠身,还需静心休息,若是在听得这些,会加重病情变化。”
李世民活动活动身子,是感觉自己已经老迈了许多,没有曾经攻打瓦岗寨时那么灵活了:“无妨,你且说,朕受得了。”
“父皇,此人说的不错,要是这些虚妄之言伤了您的龙体该如何是好?还望你快快回宫休息。”
看着已经长大了的李治,李世民颇感欣慰,但他今天必须问清楚一切,才能放心决定是不是要正式交给李治处理政务:“治儿啊,自从在东城于先生结识,我就知道他是上天派来辅佐我大唐的,如今机缘巧合拜为帝师,那自然要面对未来的一切。”
转而看向东城道:“你且说来,朕相信你,朕赐你无罪。”
这是无不无罪的问题吗?这是李承乾登基第一个弄的就是我的问题啊,看来今天不说点什么是躲不过去了,也算了却李世民的一桩心愿了,希望陛下不要一直问下去。
“大唐国祚289年,共传21帝,外有军阀割据、内有不断党争,陛下、太子殿下你们一起缔造的盛世就这样在历史尽头落下帷幕。”
李世民勉强强撑着,听完了一字一句,毕竟前朝都是如此落幕,他对于结果的预料还是有心理准备的:“这些朕知道,你说那一百年后的事情。”
东城指着图上的史书和鞍马:“陛下方才你便有此疑问,此图昭示着两个叛乱之人,名曰安禄山和史思明,正是因为他们的叛乱,导致杨娘娘身死马嵬坡,大唐开始走向下坡路。”
讲到此处便可以了吧,陛下一定骂骂咧咧的骂这两个叛臣,然后说一些冠冕堂皇的话训斥太子,然后让他好好亲政。但是东城知道李世民要是这么好糊弄就不叫李世民。
果然,李世民开口了:“敢问东城先生,他们因何而叛乱?”
安史之乱发生的原因,这个本科时期答辩的题目的标准答案东城早就倒背如流了,想着李世民应该听不懂,东城便小心翼翼的说了出来:“安史之乱之所以发生,是当时的一个制度边镇节度使。”
李世民此刻还是比较欣赏这个制度的:“那是朕为了减轻中央的负担,授权给边境官员让他们自行管理兵权,而且设置了三年一换的制度,避免他们拉帮结派。怎么又乱了,难道是李治你又将朕的制度废了?”
李治惶恐:“父、父皇,您的制度治儿铭记于心,儿臣岂敢废除。”
东城见不得自己的徒弟担惊受怕:“陛下,您的三年一换制度百年之后才被李隆基废除,怪不得太子。”
又是李隆基,浪漫也是他、灭国也是他,怎么哪都有他,此时的李世民也见不到李隆基,只有拿李治撒气:“子不教,爷之过,肯定是你表率作用不好,没影响到太子,太子又没影响到太子的太子、也就是那个李隆基。导致大唐的江山完了、完了。”
此时的李世民俨然一个小孩形态,哭的很伤心,他本想将太子之位传于李治就安心颐养天年,如今这一代代的衰弱下去,自己百年之后岂不是要被那李建成嘲笑。
身为儿臣,李治管不得什么百年之后,此刻他只在乎父皇的身体:“父皇?父皇?请先生不要在说了,父王的身体”
东城本想借此台阶开溜,但见太子如此焦虑还是心有不忍,毕竟这未来的历史线就是李世民驾崩,太子因此伤心过度落下心疾、才导致武则天大权在握:“太子,你多多保证,千万不要因你父皇伤到身体。”
“治儿别担心,为了大唐,我们一起听下去。”缓和一阵之后,李世民从悲伤中勉强走了出来。
见东城无从开口,李世民问出了心中疑问:“我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