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南瓜书院>历史军事>落难情缘> 869章品《维摩诘经》(27)
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869章品《维摩诘经》(27)(1 / 2)

所以《维摩诸经》还是没看懂嘛!真为学佛法,求个,能知道不在身上、不在健康长寿上、不在内外中间,能不贪躯命的,这个世界上还真不多。

对佛法的认识,首先一定要正确,所以禅宗讲见地。

沩山禅师告诉仰山两句重要的话:“祇贵子眼正,不说子行履。”眼正是讲见地,就是观念要正确,行履是功夫。如果观念不正确,你的功夫做得再好也没用。

只在身上做功夫,这个肉体是有生老病死的,会过去的,不是佛法。

如果见地对了,行履也有,这个肉体虽然会过去的,但是比较少病少恼。

要想做到无病不死,是要有特别法门的,但是连佛自己都不肯去做。

所以佛与佛相见,还要互问“少病少恼否,众生易度否。”

你们年轻法师学了这一句,将来彼此写信也可以用上,可是不要讲“信徒”易读否,那是神权用语。佛教用的是“信众”,众生平等,顺便一提。

“夫求法者,非有受想行识之求。”受想行识是五蕴,我们都知道的。

简单地为新来的同道讲一下:受想包括物质、生理方面,四大都是受想。

受,是感觉方面,身体和心理有感觉谓之受。

想,是心理的思想。

行,包括了肉体与心理内在的思想,还包括外在的空间和时间,行是一种动转,宇宙万象随时在动,分秒不停。

打坐虽然入定了,心脏还会跳,血液在循环,就是行阴没有停,到三禅以上气住脉停了,行阴还不能真算停止,只是暂时用自己的功力把它切断而已。

这就要了解唯识的二十四种心不相应行法,那是意志控制不住的。

换言之,生命的原动力是行阴。

识,八识都属于识的范围,这里有专门的课程研究《成唯识论》,现在不多解释了。

所谓五蕴,包括了生理与心理,包括知觉与感觉,这样讲就比较容易懂了。

五蕴,是五个区分,代表了生命的身心全体。

维摩居士说,真正想求法的人,不在受想行识上面去求,也就是说,不在身心上去求法,刚才也说“不贪躯命”。

“非有界入之求”,“界”是佛学名辞,共有十八界,眼耳鼻舌身意,是生理的各种机能的六根,声香味触法,是外在与生理机能相对的六尘,六根与六尘中间有界限吗?

没有的,眼睛看着手表,马上就看见了。

眼睛与手表之间真没有界限吗?

绝对有的,用中文说是“间不容发”,连根头发那么细微的距离都谈不上,研究物理的人就知道,这中间是有界限的,所以佛法定十八界不是偶然的,不是理论上的差别,是有实际上、科学性的差别。

所以,六根六尘、加上中间的界限,共有十八界。

这个界限中又有个秘密,佛法为什么说有十八层地狱?

这个属于数理哲学的范围,与易经的数也有关联,佛法说的各种名辞数目,七觉支、八正道等,这数目字都不是乱定的,其中有最高深的道理,因此学过数理哲学的人,学起佛法就很容易。

“入”是十二根,眼耳鼻舌身意和色声香味触法,六尘有时又叫六入,但六尘和六入又不一样,古代大师翻译时非常痛苦,用尽心机,不过用六尘比较文学化,用六入则科学化。

你看着手,究竟是手进入,还是到手这儿?

这是个问题。人要这么问,学佛的人要参就得这么参。是手在放它形象的光,进入我的视觉,然后视觉神经到脑,因此才了解到有手吗?

还是眼神经放射视觉到手,才觉知到手?有人可能觉得,这么参太啰嗦,看见就看见了嘛!

但是真学佛的人,应该要在这里参究。翻译成六入就有根尘进入的作用。鸠摩罗什法师的翻译真好,这里六个字概括了十八界六根六尘,我们表面对佛学名词熟练,一看就懂。

但是假定把《维摩诘经》翻成外文还是这样翻的话,是绝对不通的,将来一定会有用外文翻译中文佛典的,现在也有些人在做,都很粗浅。

我可以预言,三五十年之后,是大翻佛经的时代,如果照鸠摩罗什法师的中文直翻成外文是不行的,愈翻愈不懂。

梵文同西方文字一样,一句一句非常啰嗦,到了鸠摩罗什法师,晓得中国文化怕烦琐,就浓缩成一句话带过去了。

一部《大般若经》六百卷,非常长,其实浓缩成中文二卷也够了,可是玄装法师不敢浓缩,就成了六百卷。

根据维摩居士告诉舍利弗,所谓真正求法,不在其他上求,你们打坐看到光,不要觉得有什么,同佛法不相干,是你用功经过的境界。

记住《楞严经》的话:“不作圣心,名善境界”。碰到好的境界,不要认为自己进步了,得道了,这才是好事、才是进步。

“若作圣解,即受群邪”,如果看到光、气脉动了、或者见到佛菩萨现前,自以为了不起,那就叫走火入魔了。

为什么抓住境界就是魔道呢?《金刚经》上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有所住即受群邪,即入魔障。

所以真正佛法,不在其他方面上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