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人把话说透之后便分开了。
叶子芬还没有出县城便被衙役拦住,递给了她一封信。
叶子芬向衙役道了谢之后看向了手中信的信封。
上面是王传兴的字,‘叶子芬亲启’几个大字映入眼帘。
他的字越来越有风骨了,看来去京城读书,有了很大的进步。
叶子芬找了一个茶馆,要了一壶茶,坐下之后便撕开信封看起里面的内容来。
上面正是王传兴这十多天来所查到的内容。
根据叶子芬所给的年份查看。
整个国家确实发生了好几件大事。
首先那几年不仅是他们本县出现了旱灾,可谓是整个北方均出现了这种情况。
就连在北的游牧民族也受到了影响。
因此北方边境还出现了大规模的战争。
干旱过后便是蝗灾,百姓流离失所,易子而食。
那个时候国家可谓是千疮百孔。
就在北方饱受干旱之苦之时,南方却洪涝不断,百姓流离失所,各地都出现了大批的流民。
朝廷不作为,各地人民举起反旗。
最后还是当今圣上的祖父推翻了原有的朝廷。
此后几年,风调雨顺老百姓的生活才得以恢复。
而且信中提及,此次灾难,连续持续了数十年之久。
国家人口锐减,朝廷用了近二十年,励精图治,减免赋税,才使国家恢复了生机。
看到这叶子芬的心中不免产生了一阵的恐慌。
数年之久的干旱,过后还有蝗灾,一种无力感涌上心头。
眼下已经没有了喝茶的欲望,她从荷包里面拿出三文钱放在桌子上,随后站起身离开了。
她拿着这封信去了衙门,因为如此严重的后果已经不是她一个人可以解决的了。
当叶子芬把手里的信递给苏县令,苏县令看完信上的内容之后,跌坐回了椅子上。
手中的信件有好几张掉在了地上。
刘主簿见事情不对,赶紧走过去拿他手里的信,又把地上的信纸捡起来,按照顺序放好,看了起来。
看完之后脸色惨白的把信递给了旁边的刘典史,示意他看看。
而后念叨着,“千万可不要如信上写得那样,若情况真是如此,那么老百姓可就遭了大难了。”
叶子芬也跟着感慨:“是啊!北旱南涝。即使皇帝再英明,也没法一下子顾及到两边的灾害,更何况还有外族虎视眈眈!”
苏县令拿起笔说道:“我要马上向朝廷汇报这件事情,虽然咱们还不知道未来此事会不会发生,但是此时告诉朝廷也好,让朝廷提前做好万全的准备!”
苏县令一腔为国为民之心叶子芬明白。
但是她还是出言提醒道:“我给表哥写信的时候,就提及了把此事告诉洪家外公,既然洪家外公已经知道了此事,那么当今圣上肯定已经有所耳闻。至于接下来的事情会怎么办?将来朝廷自会有决断。”
听了叶子芬的提醒,苏县令才回过神来。
幸好有叶子芬的提醒,他本就和洪家在一条船上,若他此时进言,又把洪家放在何地呢!
他把手中的笔放下,而后用了的用手搓了一把脸。
看着信件又传到了下一位官员的手中,他稳住心神,等着所有人把信看完。
看完信件的人,不敢耽误,赶紧传给下一位。
可是每个人的心中开始惴惴不安。
等所有人看完之后,刘主簿问叶子芬:“上次你说还有其他的想法,不知道现在思路理顺了没有?如果没有现在讲出来,我们大家跟着一起想一想。”
不是刘主簿催他,而是事情如此紧急,他们需要尽快地做好万全的准备。
所谓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这么多人,所不定就能想出更好的主意。
叶子芬明白刘主簿的用心,于是便把水库的草图给大家画了出来。
随后放到了苏县令的笔架上,方便在场的人观看。
苏县令也从桌子后面出来,做到了旁边的椅子上。
她指着自己画的草图给大家解释道:“这叫水库,它有一个作用,就是在水充沛的时候储存水,在干旱的时候则放出水。说白了就是一个调节水的作用。”
虽然叶子芬画的是一个草图,但是大家从中多少能够看出一些池塘的影子。
于是刘典史问叶子芬:“这个池塘需要挖多深多么大?”
听刘典史这样一提醒叶子芬看一下自己画的草图,确实和自己修的池塘有些像。
随后叶子芬便把自己曾经在笔记上看到的水库大小标注在了上面。因为水库是个下面窄上面宽的样子,所以每一个地方都要标注明白。
当刘典史看到这个所谓的‘池塘’的大小的时候,大吃一惊,“居然需要占这么多的地方,咱们多久才能往里面注满水呀!”
叶子芬说道:“这正是我所愁的地方,凭咱们现在的能力,想要往里面注满水极其困难,而且还是把水从低的位置运到高的位置。单凭人力是不可能实现的。”
刘主薄应和道:“是啊,老话说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想要把低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