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时国子监又分为七门学院:广文馆、四门学、小学、国子学、太学、武学、律学;
而地方上又分为军学、府学、州学、
监学及县学;
至于专科学校如医学、算学、书学、画学,就挂于太医局、太史局及书画局等各机构部门。
跟宋之前学者爱隐居相比,宋朝儒家更喜欢创办书院或学堂,一为宣扬自己学说,而教化众生行儒家道义。
经官府和儒家努力,两宋仅书院就近700所,其中嵩阳书院、岳麓书院、睢阳书院和白鹿洞书院被称为宋朝四大书院。
不仅官学盛行书院大兴,民间家塾、村塾、义学、舍馆、乡学、书社、寺院庙学等私学亦是如春雨出笋连绵不断,每一里巷就有一二所学社。
在宋朝只要你有一颗想入学的心,你就能触到圣贤书,家贫父兄不能教者,宋廷给予学习救济,就读资善堂学习】
天幕展出一张对比表,李世民看清后顿时黑了脸:朕大唐太脏,不配与宋朝相比。
后人把对比给朕撤下!
他的心声没有传到天幕上,天幕仍是继续讲述:
【唐朝盛行时诸馆及州县学六万三千七十人,而北宋末年全国官学学生总数已达21万余员,此统计不包含私塾学子,宋朝学校,学校规模、培养士子数量是历朝之最!】
明
朱元璋不满地哼哼,论文教之道他大明不输大宋。
要他看宋朝就是官太多,养不起那么多人。
他在椅子上换了坐姿,侧头对大儿畅述自己看法:“读书人读了书就想当官,宋地狭小哪里能养那么多读书人?朝中哪有那么多官让他们做?”
但是朝廷不给读书人功名,他们就敢投敌叛国!
宋仁宗当政时,张元和吴昊两个落榜生不就投了西夏?
朱元璋自豪地对大儿道:“咱大明地方大,所以不怕读书人多,只恨他们太少,这就是国大好处。”
如果地小就要控制读书人数量,否则多了肩不能挑手不能提的读书人,对大明没好处!
【宋士子虽多,但也有致命弊端,他们的儒家学说全部都是内省修道德,修仁义,对外态度呢?
网友其中一项说得对,宋把对外竞争给丢了个干净!
汉唐时期学子是:我要立功,我要收取关山十五州做个万户侯;
而宋朝则是开启内省,要修身、要仁义,对人的行为举止大力提倡,如同镜花缘中的‘君子国’,性格谦和忍让不好斗。
如给马儿进行人种配种太过残忍,所以我们就不配种了,这就是仁义之举】
天幕语气疑惑:【不仅不给马儿配种还不给马蹄上马蹄铁,这就是他们表达仁义方式?】
刘彻抱臂冷笑:仁义被宋吃了呗!
李世民臂冷笑:仁义被宋吃了呗!
宋是谁?有仁义之朝,连马都感受到他们仁义,他们汉/唐哪敢与之争锋?
惹不起惹不起!
【虽然仁义表达的地方不对,但儒家士大夫于国事上是非常有当家作主的精神的: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
天下之乐而乐!
苏轼:夫享天下之利者,任天下之患。居天下之乐者,同天下之忧!
王安石:环顾其身无可忧,而忧者必在天下,忧天下亦仁也!
欧阳修:圣人忧以天下,乐以天下!
赵谱:吾本书生,偶逢昌运,受宠喻分,固当以身许国!
罗从彦:立朝之士,当爱君如爱父,爱国如爱家,爱民如爱子。
.
这种仕以行道、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体现在改革激烈派和保守派身上。
具体表现在他们都有通变除弊,改革兴国之愿,争相向世人展示‘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的豪言壮语,但是】
天幕语气相当疑惑:【但你们改革结果咋跟说辞不对呀?
就跟写出‘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悯农作者,不仅没悯农反而是个贪官一样,货不对板啊!】
天幕上贴出一张茫然无措的光头,上面标着几字:你们修的哪门子内王外圣仁义道德?
范仲淹&苏轼&王安石等人,脸色逐渐涨红:后人言下之意不就在暗指朝廷党派之争?
王安石最为执拗,重重地一甩官袍:“治国经略岂是一蹴而就?天幕未免太过苛刻!”
苏轼小声嘀咕:别忘了那场耻辱!”
王安石顿时沉默:朝廷还是改革失败了啊!
【到了南宋中期思想更加趋于内卷,南宋有陆九渊为首的象山学派,也就是王阳明心学前身,以朱熹为首的闽学派,和以吕祖谦为代表的婺学派,最后是孔家店之朱熹理学成功上线。
为什么?
因为他的理学符合当下国情啊!】
不等众人反应,天幕极快地道出后语:
【我们讲理学是程朱理学,程朱理学起源于北宋五子:二程、周敦颐、邵雍、张载,到南宋时期朱熹集儒、佛道大成形成‘理学’。
周敦颐:无极-太极-阴阳-五行-男女-万物,指明理学发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