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的瞳孔缩到了极致。
‘以洞天之主同源血脉为引,献祭十倍人族,可延缓洞天衰亡。’
信笺上只有这一句话。
而就是这样一句话,却是楼有知翻遍了所有他能接触到的古籍,都没有找到的东西。
“洞天之主的同源血脉?”
楼有知眯起双眼。
下一瞬,信笺突然自燃,顷刻间化为灰烬,而灰烬又被微风吹散,吹向四面八方。
片刻之后。
楼有知出现在了跟地宫相连的某个密室之内。
这里只有一个须发皆白,穿着朴素的老者,和塞得满满当当的十来个书架。
老者不是别人,正是当着百官的面儿,直接辞官的顾成仁。
看见楼有知进来,顾成仁有些失望的摇了摇头:“你找来的古籍我已经研究了两遍,还是没有洞天衰亡的线索。”
“可能是我们找错了方向。”
楼有知说着,自己走到一个书架旁,抬手取下一本册子。
顾成仁好奇的凑过来看了看,有些疑惑道:“这不是户部记录的抄本么?里面都是数字,我也就没怎么看……这里面有线索?”
原来,在楼有知的安排下,户部、吏部,还有钦天监,三个衙署内与天灾有关的记载,的确被司礼监太监毁去。
然而在毁去之前,早就留下了抄本。
也正是这些抄本,帮助楼有知挽留住了准备返乡的顾成仁。
“永泰七年……”
楼有知翻开一页,片刻后目中精光爆闪:“果然是这样!”
“你把话说明白点儿。”
顾成仁皱起眉头,有些不高兴了。
“有人在中厅,给我留了一封信笺,上面写了延缓洞天衰亡的办法。”
楼有知揉了揉太阳穴。
“什么?!”
顾成仁惊呼。
“顾老且看这个。”
楼有知将册子放上桌面,指向了其中一列。
“永泰七年末,滨州有民六百万有余……”
顾成仁照着念了出来,仍旧不解,“有什么问题么?”
滨州,是整个大庆面积最小的行省,加上又靠着海,其中大半土地都不适宜农作物生长,故而历来都是三十行省中人口最少的。
“再看这儿。”
楼有知翻过一页,“永泰八年末,滨州有民一百八十余万。”
“永泰八年的海沸,杀死了滨州的四百二十万人……”
顾成仁叹了口气,“这个我知道,可你不是说,滨州的天灾跟陛下没什么关系么。”
“的确没关系,但问题是,滨州海沸也确确实实杀死了那么多人!”
楼有知解释道,“以洞天之主的同源血脉为引,献祭十倍人族,可延缓洞天衰亡……这是那封信笺的内容。”
!!!
顾成仁悚然而惊。
跟楼有知之前的反应一模一样。
洞天之主的同源血脉……
放到陛下身上,那就是太祖留下来的民间血裔啊!
陛下要杀的,不是难民,而是太祖的血裔?!
“不可能吧?”
顾成仁面色难看。
“我之前也以为不可能,所以我就照着并州旱灾算了一下。”
楼有知幽幽一叹,“并州旱灾死了八百万人,按照半成来算,那就是四十万血裔。”
“从并州旱灾到滨州海沸,是十八年。”
“这么算的话,就是四十万血裔,加上四百万人,能延缓洞天衰亡十八年以上。”
“差不多是两万血裔能延缓一年不到。”
“而滨州海沸死了四百二十万人,血裔大概在二十一万左右……从滨州海沸,到雍州蝗灾,是十一年。”
“同样是两万血裔延缓一年不到。”
“这里面血裔的数目,只是一个大概估算,肯定不够准确,再加上提前延缓的可能……”
楼有知深深的吸了一口气,“应该是每用两万太祖血裔为引,献祭二十万人族,可延缓一年洞天的衰亡。”
“……”
顾成仁心潮起伏,好半晌后猛地一咬牙,“仅靠两次天灾,并不能证明什么……我继续往前查。”
说着,就回身从书架上报下厚厚的一摞书册。
就这样,二人开始了对历年天灾死亡人数的计算。
一个时辰后。
顾成仁合上书册,看着一旁用来统计,已经写满了小字的纸页,“这对应不上啊,我们都快算到一万血裔延缓两年了……”
的确。
随着二人往更久远时推算过去,‘两万血裔延缓衰亡一年’这个规矩,越来越不适用。
楼有知没有回应顾成仁,而是闭上眼睛,苦苦思索。
半晌后,一道电光花过脑海。
“不!不是对应不上!”
楼有知猛地睁开双眼,“而是我们忽略了一个关键点!”
“关键点?”
顾成仁愣了愣。
“顾老难道没发现吗,这个用血裔延缓衰亡的比例,是在逐渐增大的……”
楼有知缓缓说道,“如果完全对应不上,那为什么这个比例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