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2户学生跳楼自杀的事情,阮铃至今还有印象。
那是去年12月初的事情了,说起来距今正好足足一年。
跳楼的学生叫苗子涵,19岁,是一个正在复读备考的高三学生。
阮铃还记得,当时网上热度很高的跳楼录像。
录像是对楼的邻居偶然拍到的,那个男孩是自杀,这毋庸置疑。
阮铃记得这件事引发舆论关注的点不在于“邻里矛盾”,而是父母对孩子的“控制欲”和“压迫”。
当时的电视台还做过特别专访……
苗子涵是家里的独生子,是苗家父母的唯一期望。
他的父亲是第一代“小镇做题家”,靠着超乎同龄人百倍的努力,虽然家境贫寒,但他通过考学,实现了在大城市南江娶妻置业的人生理想。
他的母亲是父亲的大学同学,同样出身农村,同样靠着学历实现了生活水平的跃升。
夫妻俩志向投契,价值观一致,对待孩子的教育问题更是同心协力。
靠着学习和奋斗改变生活的人,自然相信努力是战胜一切困难的法门。
即使主持人言语中多次提示,夫妻两人也没有意识到自己或许享有过时代的红利。
他们的观点是,只要孩子够努力,至少能考上和他们夫妻同样档次的大学,过上“像样”的人生。
所以,从苗子涵出生开始,夫妻便双管齐下,日夜不倦地在“鸡娃”的路上狂奔。
他们在采访中说,孩子在不会说话的时候,妈妈就教他认字;刚刚开始认字,夫妻俩又加入了双语教学。
他们本来都在公司里担任管理层的职务,可无奈双方父母文化程度太低,最终妈妈为了儿子辞掉了工作,专心做起了家庭主妇和早教老师。
也许事情就是从苗子涵的妈妈辞职开始走向极端的。
夫妻俩双双认为,幼儿园的课程设置太简单,上幼儿园每天就是做做游戏唱唱歌,如果这些时间能用在提前学习知识上,那孩子不就遥遥领先同龄人了吗?
于是,苗子涵从幼儿园退学,被妈妈接回来接受“更专业”的学前教育。
他不仅早早学会了拼音,还背完了小学阶段所有的古诗。
在别的小朋友还在唱儿歌的时候,他已经学会了怎么解鸡兔同笼,甚至学会了设未知数解最简单的方程。
进了小学,他毫无疑问地成为了班级里学习最好的孩子,三年级前,他始终保值着全科满分,甚至没有考过一次99分。
经过学校同意,苗子涵跳过了三年级,8岁就成了一名四年级的小学生。
这样优异的成绩对于夫妻俩就是最好的奖励。
他们感到及其幸福,这幸福里,不止有对孩子欣赏和期望,更多的是对自己的理念被验证为真的得意。
身边的家长纷纷向他们取经,甚至有记者慕名上门采访神童。
表面的风光让他们忽视了苗子涵班主任多次隐晦地提醒,包括子涵的过分内向,无法正常处理同学关系,以及有些轻微的暴躁。
苗父苗母自然不会把孩子的孤僻当回事,他们想当然地认为,天才总是会被孤立的,鹤立鸡群难道还要怪鹤融不到鸡圈里去吗?
当时看电视的时候,阮铃也对这对丧子夫妻的言行而感到无语。
既然幼儿园提前学小学的知识是有效的,那小学学初中的知识不就又领先同龄人一大步?
夫妻俩故技重施,逼着苗子涵提前学起了初中的课程。
初中的课程想必小学阶段更多,也更难,苗母也不是专业的全科老师,教起孩子来也有些逻辑混乱。
苗子涵开始有了抗拒的情绪。
别的同学放学后可以轻松自在地玩耍,而他只能被妈妈带回家苦读。
同龄的孩子们在讨论游戏、电视、零食、运动,而自己的世界里只有背不完的古文和解不出的几何题。
苗父苗母自然受不了孩子独立意识的觉醒,为了让孩子听话,他们对苗子涵实行了更为严格的监控。
在学校,他们以录下老师讲课内容为借口在孩子的书包里夹带了录音笔,每天回家反复听苗子涵和同学聊天的话题。
只要是不符合夫妻俩价值观的,他们便会直接找到同学的家长,“善意地提醒”他们管教孩子,不要带坏子涵。
在家里,他们卸掉了苗子涵房间的门。
这样,无论孩子在干什么,他们都可以一览无余。
除了精神暴力,儿子实在不听话的时候,夫妻俩对孩子也施加了不少身体暴力。
这样的恐怖和高压环境,苗子涵一直捱到了高一。
苗子涵考上了南江最好的高中,高一那年,为了苗子涵上学方便,夫妻俩买了暖馨小区602户的房子。
因为买的着急,他们没有仔细打听邻居情况,只是听说要少惹楼上702户。
沈明明就是那时候被调到暖馨家园做物业经理的,苗家投诉王家是她在这个小区经手的第一起纠纷。
702户得知楼下空着的房子卖给了在附近上学的高考生家庭,便开始想着法儿的制造噪音。
他们专门挑在晚上9点以后,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