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娟死了。
梁礼变成了一个无父无母的孤儿。
这件事引起了很大的社会轰动,媒体争先上门采访梁礼。
梁礼来者不拒,不厌其烦地撕开心理的伤口,重复地描述着母亲去世那夜的经过。
他以为,只要媒体报导的够多,只要舆论的声音够大,杀害他母亲的凶手就能得到更严格的惩罚。
11岁的梁礼还是太幼稚了。
滕光明一个人顶下了全部的责任,自首入狱。
他自首的次日,警察告诉梁礼,滕光明患有精神分裂症。
在警察的反复解释下,他才知道,原来精神病人杀人是可以从轻量刑、甚至不量刑的。
滕光明一口咬定自己是意外杀人,而且在418日晚,自己精神分裂症发作,失去控制能力,杀人时毫无意识。
梁礼愤慨极了,他编造这种鬼话,谁会信啊?
那天的滕光明意识清醒,根本没有发病,他只是想钻法律的空子!
精神病人杀人向来是引发社会热议的议题,媒体们第二次扑到了梁礼家。
梁礼反复重申滕光明那天绝对没有发病,但这一次,记者们没有只报导梁礼的“一面之词”。
与此同时,媒体也采访到了那位给滕光明下了精神分裂诊断的年轻医师。
梁礼在电视上看完了整场采访。
那位医师很年轻,据说是刚从名校毕业。
她讲话很温柔,人还很漂亮,她轻轻柔柔地对着摄像头说几句,顶得上梁礼争辩百遍。
“滕光明确实患有严重的精神分裂症,他清醒后非常后悔,第一时间联系了我。”
“我劝他立即去自首,虽然伤人的行为并非他自己能操控的,但他还是立即去了警局。”
“滕光明平日里没有暴力倾向,也从未有过伤人的案底,是个性情非常温和的人。”
“这次会发生这种事,可能也是受到了死者的辱骂和刺激。”
年轻的女医生如是说。
报导一出,记者们态度马上反转,上门反复询问、诱导梁礼说出母亲侮辱滕光明在先的谎言。
从那之后,梁礼闭门,谢绝一切采访。
这个世道本来就是这样,只是梁礼才看清。
滕光明站出来定罪,替老大挡住了组织赌博、放贷的罪名,老大自然要花钱力保他。
老大找了女精神病医生出具假的结果,买通了检察官孙平。
最终,滕光明仅仅被判了三年。
梁礼妈妈活生生的一条人命,仅仅换了滕光明三年。
他放弃了上诉。
法律如果只能约束遵守它的人,那恪守和相信它将是彻头彻尾的笑话。
梁礼选择记住。
他记住了滕光明的父债子偿,记住了闭着眼睛敲下木槌的法官,记住了那个年轻漂亮的精神科医生。
记住了妈妈闭眼的时刻。
为了平息发酵的舆论,堵住梁礼的嘴,南江市福利院迅速办理了他的入院手续。
福利院承诺为他优先找条件最好的领养家庭,如果找不到,也会一直资助他读完大学。
梁礼“欣然”地接受了这些条件,作为交换,他不能再接受记者的采访。
不过他本来也没有再通过舆论为妈妈讨公道的意愿了。
在绝对的财富和势力面前,他这些小小的挣扎并不能掀翻他们的大船。
梁礼觉得自己已经看得很透彻了,所以并不对福利院的安排抱有什么信心。
不管在什么环境中,他都会竭尽全力的努力。
他有很多想学的技能,需要很多钱,需要很多知识。
福利院中大多数孩子都在表演乖巧懂事,期待和等待被领养家庭选中,过上有父母的好生活。
只有梁礼在夜以继日的读书学习。
他很少说话,从来不笑,拒绝所有集体活动,就连吃饭也总是匆匆。
福利院的老师们也从电视、报纸上了解了梁礼家的惨案,大多对他报以怜爱。
每每感到大人们的善意,梁礼总会面无表情但真诚地道谢。
他笑不出来。
只要他稍感到快乐,母亲在自己怀里闭眼的一幕便会立即浮现在眼前,像是在惩罚他的遗忘。
福利院里虽然条件一般,但从来没缺过孩子们的冬衣。
梁礼总是穿的很少,即使老师给他披上棉服,他也会趁人不注意脱下来放好。
他讨厌温热、潮湿的感觉,所以尽力避免自己出汗。
那个冰冷的夜里,母亲的血喷涌浸满他的胸膛,就如同温暖的汗水一般,黏腻地粘在他的皮肤上。
梁礼读了很多书,包括一些入门的心理学读物。
他知道自己的状态不对劲,也知道母亲根本没有怨恨他。
他对自己施加的酷刑并非母亲所愿,而是他对自己无能的责怪和惩罚。
书上说,大多数无法从过去的创伤中走出来的人都是在“自苦”。
很多人即使远远离开了让他们受过伤的人和物,也会经年累月地陷入自我折磨中。
归根结底,是对自己曾经的或无能、或愚蠢、或懦弱的憎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