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京。
虽然是寒冬季节,东西两市,招牌林立,行人摩肩擦踵,熙熙攘攘,热闹非凡。南华门外,更是被无数学子挤得水泄不通。
众人翘首以盼,声音嘈杂,非得俯在耳边方能听到说话声。
这是章武元年(公元195年)底,也是科考院试放榜的日子。
去年,琅琊国学子王许参加第一次科考,折戟而归。
作为通过郡试者,被称为“郡士”,可以进州学宫继续读书,郡县也会优先聘用为官吏。郡试第一名称为“郡元”或“解元”。
王许被聘为郡吏后,一直心有不甘。今年在第二次科考报名之前,终于下定决心辞职,再次参加郡试。
所幸有惊无险地过了郡试,今年冬被郡里组织(解往)京师参加政务院和礼部主持的院试。
今天乃是院试放榜的日子。
去年科考称郡试、部试和府试。今年是第二次科考,也是当今天子登基后首次科考,三级考试改称郡试、院试和殿试。
有了第一次的经验教训,考试组织更加规范,试题更加严谨。
李琦等得心焦,凑到王许耳边道:“王兄,何时放榜?”
王许道:“就快了,去岁约是辰时三刻。李兄心急乎?”
李琦乃是王许在京中新认识的朋友,陈留郡人。今年是第一次参加科考。
李琦在郡试中勉强过关。
郡士名额按照各郡户口人数给出,陈留乃是大郡,郡士名额为一百人。王许所在的琅琊郡为七十人。
除了扬州新服、并州部分郡国悬远,未参加第二次科考外,刘备控制下的其余二十八郡国,郡士约有两千人,比第一届翻番。院士名额也从百人增加到二百人。
李琦苦笑道:“郡士本就是百里挑一,如今又要十里挑一。谁能不心急?”
第一届过部试者百人,发展都不错。
过府试者三十人,大都在中枢任职。
第一次科举没有经验,未禁止在职官吏参加考试,也没有严格限制籍贯。结果就出现了争议。
刘备于公元193年六月在青州范围内组织“硕士”考试时,刘晔报名参加。共215人参加考试,刘晔名列第七,深以为耻,于公元194年七月首次五州科考时再次报名参加。
他既通经学,又跟工农书院大祭酒、数学家刘洪学过算学,得天独厚,最后高中府试第一名。
引起一片议论。
有人质疑刘晔位高权重,判卷者是否有迫于压力营私舞弊之嫌。
有人质疑刘晔作为扬州人,根本没有参加科考的资格。
许多本就对科考心怀不满的名士纷纷上书抨击科考制度,认为科举不利于社稷,势必会扰乱五州,恳请刘备废除。
刘备专门下令做出解释,才勉强将事件平息下来。
负责组织科考的吏司也吃了挂落。
刘备觉得吏司掌握官员考核升迁,如果再负责科举,权力太大,便借这个机会将第二次科考组织工作交给了礼部,由礼部尚书应劭全权负责。
应劭根据刘备的指示,查漏补缺,对科考制度进行了修补。
比如规定现任各级官吏不得参加科考,但辞职后除外。
规定参加考试者应回原籍(郡国)考试,凡发现违规前往它郡报考者,除终身禁考外,还除以刑罚。
等等。
王许听了李琦的担忧,虽自认为考得不错,也有些忐忑起来。
今年院士名额多了一倍,但参试郡士人数也多了一倍,录取比例不升反降。
终于听到三通鼓响,平时不开的南华门正门大开。耿奇带着一队羽林卫列阵而出。盔甲鲜明,戟刃雪亮,军容严肃,士气高昂。
照壁前,本就有士兵围拢出警戒线,隔
出一个长条状的区域。
羽林卫长戟斜指上前,踏步而进,突然齐声暴喝:“杀、杀、杀!”
声如雷霆,杀气冲天。
众人骇然,不由下意识向后退却。
羽林卫收回长戟,戟尾拄地,卓然而立。
场上为其气势所慑,嘈杂尽去,雅雀无声。
耿奇带着十名羽卫走到照壁前,下令:“张榜!”
羽卫迈步踏上台阶,打开卷着的榜文,一人粉刷浆糊,两人张贴,分工协作,很快就将二十张巨大的榜文张贴完毕。
照壁高五尺,宽十余丈,上书四个大字:为国取材。
照壁之下是数级台阶。
台阶外有铁制护栏,禁止进入护栏之内。
榜文最低一行名字,差不多与众人头顶平齐。
众人皆抬头仰视,看着羽卫自左向右张贴,屏息凝神,不敢发出丝毫声响。
这种安静完全是自发。
刚贴了第一张榜文,出现十个斗大的人名。
分别列示:姓名,表字,年龄,郡国和县五个信息。
按姓氏笔画排序,没有成绩排名。
人群中传来一声撕裂喉咙的大叫:“我中了!”
他左右之人纷纷转头看去。却是一个三十来岁的中年人,衣着普通,长相平凡,面孔扭曲,欣喜若狂,连蹦带跳,不可自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