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青松小心翼翼的将它放置到飞船之中,一直运输到了距离洛神星几十万公里远的地方才停下。
太空之中虽然没有冲击波,核弹威力有限。但核弹这玩意儿一旦引爆,却会爆发极为强烈的电磁脉冲,一个弄不好,自己洛神星上的工厂和基地得瘫痪一半,李青松不得不慎重一些。
在这距离几十万公里远的地方,李青松布置下了大量的探测设备,在做好了高温、辐射与电磁脉冲的情况之下,全力以赴的观察着那颗核弹所在的方向。
一切准备完毕,李青松果断下达了起爆指令。
下一刻,浩瀚无垠,漆黑深邃的太空之中便爆发出了一个极为明亮的光点,就算在洛神星上都能用肉眼看到。
距离较近的克隆体看起来,更像是那里凭空出现了一颗太阳。
隐藏在物质深处的能量,在这一次不受控制的核反应之中被解放了出来,于是几乎无穷无尽的热量和能量便向着四周猛然爆发。
但这爆炸来得快,去得也快。
仅仅几秒钟时间而已,那里便再度恢复成一片漆黑,完全看不到任何东西了。
就这几秒钟的时间而已,李青松便收集到了高达几tb的数据。
将其传送回来后,看着这些数据,李青松心中满是感慨。
“这么多年了,我总算是第一次利用其余类型的能源了……”
一次引爆是不够的。基于此刻这些数据,李青松再度对后续的原子弹结构进行了调整,并总结出了许多以前人类世界之中存在,但自己并未掌握的,有关核物理的知识。
在原子弹一次又一次的爆炸之中,它的体积越来越小,质量越来越低,但爆炸的威力却在一次又一次的增加之中。
在引发链式反应的过程之中,如何确保更多的铀235参与到裂变之中,而不是还未参与便被炸开,这也是一门学问,一门需要对核物理具备深刻了解才能掌握的学问。
李青松引爆的第一颗原子弹,换算成tnt炸药当量计算的话,大约只有8000吨tnt。
但此刻,李青松引爆的第十颗原子弹,当量便迅速攀升到了10万吨tnt。
到了这一步,李青松便不再进行原子弹当量提升的研究,转而开始研究如何令它小型化。
如果自己能做到令一颗核弹仅有几百g,甚至100g的质量,哪怕它的当量会降低到仅有一千吨tnt,都是可以装在星际导弹战斗部之中具备实战意义的。
不过这件事情暂时不着急,可以慢慢研究。真正重要的是另一件事情。
此刻通过几十次核试验,十次核爆,李青松已经掌握了相当的核物理知识。
那么……核裂变电站可以上马了。
深空号飞船之中没有有关核电站的知识。毕竟当初人类文明没指望让李青松在洛神星上造出核电站来。
但没关系,此刻掌握了全科学知识,又掌握了足够核物理知识的李青松可以自己设计一套出来。
“核电站的基本原理仍旧是烧开水,通过蒸汽推动发电机运转,这一点其实和火电站没有差别。
唯一的差别就是烧水的材料从甲烷和氧气,变成了铀235而已。”
李青松暗暗的思考着“这样的话,关键点就在于对裂变材料裂变速率的控制了。
裂变速率的关键点在于中子,只要能减慢中子的速度,裂变速率就会降低。唔,我大概有点印象,好像是叫什么慢化剂。”
结合现有知识一思考,李青松立刻便想起了一种现阶段较为合适的材料。
用于控制核裂变速率的中子慢化剂,听起来高大上,但……李青松找到的合适材料,其实不过是水而已。
最普通的水,两个氢原子一个氧原子结合而成的,克隆体们每天都要喝的那种水。
它就可以拿来做慢化剂。
性能当然不怎么高,不过现阶段够用了。未来等科技提高了,再找更合适的慢化剂就是。
有了慢化剂,别的就只是技术上的障碍,研究一段时间就能搞定。
于是,一座核电站的建造图纸很快完成,并快速进入到了建造阶段。
于是,后续浓缩铀工厂生产的铀,便不再是武器级的95%以上,而控制在了3%左右,且被制造成了一根根的棒子。
这些燃料棒便被插在了堆芯之中,浸泡在了水中。由此,铀元素裂变速率一旦过低,导致无法产生足够的热量,李青松便会通过释放额外的中子来增加它们的反应速率。
一旦反应速率过快,便会停止释放中子,裂变反应产生的中子也会被水减缓,导致反应速率降低。
控制在合适的反应速率之后,由核裂变产生的热量会被转移到水上,将水烧开,推动发电机运转。
于是一个可控的核裂变反应堆便建成了。
这一座核电站的装机容量并不算高,仅有5万千瓦,一天只能发120万度电。
相比起李青松此刻的工业规模来说,可谓是连蚊子腿都不如。
并且,还有一件让李青松比较尴尬的事情。
那便是……这座核电站其实是亏本的。
以洛神星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