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南瓜书院>历史军事>隋唐群英传:最全隋唐演义> 第629章 隋炀帝弃征高句丽
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629章 隋炀帝弃征高句丽(1 / 3)

第六二九回 隋炀帝弃征高句丽

正说到李世民成婚,高士廉被贬岭南。别人都挺为高士廉担心的。但,高士廉这人明士风范,哈哈一笑说:“我的任务已经完成了。我能够看到我的外甥女儿找这么一位好夫婿,我放心了。再把我外甥长孙无忌也给太原侯,放在李世民这里一起长大。那我没有后顾之忧了。所以,大家就甭替我担心了。我就准备走了,就不跟你们回太原了。”

由于当时岭南地区瘴疠严重,那跟现在不一样,是不毛之地呀。带着老母过去,恐怕老母身体也受不了,年岁太大了。于是,就把老母留在家中。

光老娘在家里头也不行,没人照料啊,把妻子鲜于氏也留下。这个鲜于氏是少数民族,南北朝时期定州的丁零族啊,北方称为铁勒族或敕勒族,那不有“敕勒川阴山下”吗?哎,就那个敕勒族。族里就有这么一个姓氏叫鲜于氏。要么说魏晋南北朝时期,又是咱们中国一个民族大融合的时代啊。时至今日,还有一些人分汉族啊、其他民族啊……以大汉民族自居。其实,汉族它是个文化民族,它不是一个血缘民族。这汉族本身就是各个民族组成的。原来哪有汉族了?是后来刘邦统一天下建立汉朝。得了,在国境里的这些中国人都叫汉族吧。之前,那只有华夏族和周边的什么夷族、蛮族、羌族这些少数民族,后来又形成汉族。也就汉族本身他就是个民族大融合的结果。没有任何一个人敢说:“我是纯正的汉族!”根本不存在!所以,咱们中华民族是各个民族的融合。只要认同华夏文化,那你就可以成为中华民族的一份子!高士廉这渤海高氏的妻子就是少数民族鲜于氏。他的妹夫长孙晟乃鲜卑族。长孙胜的闺女、这长孙姑娘、未来的长孙皇后就有鲜卑血统。李世民老李家也有鲜卑血统。所以,李世民跟长孙皇后结合之后再生下孩子,那鲜卑血统更浓。说学习中国历史,你要不明白什么叫民族大融合,白学呀!高士廉把自己妻子鲜于氏给留下来了,照顾老娘,替自己奉养母亲呐。

那光妻子在家也不行啊,自己妹妹没有着落呢。原来妹妹带着俩外甥到自己这里投奔自己了,那妹妹怎么办呢?他卖掉大住宅,然后给妹妹买个小住宅,让妹妹在那里安居。告诉妹妹:“现在,你也别打扰无忌了。让儿子、女儿自己发展。等到无忌能耐了,长大成人了,自然会把你接走。你现在拴着他也无用,还反倒把他给耽误了。”

高氏很明白,就住在这个小住宅内了。

高士廉把自己家中所有的钱就分给母亲和妹妹,自己也就带着一点能够在路上用的,轻装上路啊。

到了交趾郡后,从此,高士廉一直在那里上任,一直到后来群雄逐鹿中原,高士廉投唐。李渊就把自己这位亲家任命为雍州治。为什么任命在雍州啊?因为当时李世民正担任雍州牧。而高士廉是李世民妻子的舅舅,所以就放在李世民治下的雍州,让他当治中。再往后,李世民跟李建成矛盾加剧,高士廉、长孙无忌等人就开始劝诫李世民要发动玄武门之变。那到后文书,咱还讲到。现在,咱暂时就不讲高士廉了。

高士廉走了,李渊带着李世民、带着自己妻子窦氏的灵柩告别了燕王罗艺,由打涿郡也返回并州太原了,他们也走了,咱也不提。

翻回头还说隋炀帝。杨广现在都气疯了,前有杨玄感造反,后有斛斯政叛国。眼瞅着自己二征高句丽,马上把这高句丽打下来了。没想到,毁之一旦。一方面查办斛斯政他的亲朋好友,高士廉就受到牵扯了嘛,把高士廉贬了;另外一方面,没办法再打高句丽了。高句丽这边久攻不克,隋朝内部又出乱子了。杨玄感造反比十个瓦岗山造反都令杨广心惊胆战。他马上改任裴矩执掌兵部机事,吩咐一声,是班师还朝啊!令驰驿奔赴河阳(今河南孟县南)。然后,发诏天下,调诸郡兵马讨伐杨玄感。又委派苏威为大使去安抚关中。苏威年纪大了。没事,派你孙子为副使,你们祖孙三代给我去安抚关中去!怎么祖孙三代呀?苏威是一代;苏威的孙子当时官拜尚辇直长(尚药局的一个官职),叫苏儇,让苏儇做副使;苏威的儿子叫苏夔,其实早已经是关中简黜大使了。所以,让祖孙三人奉旨出使关右。老苏家关中门阀呀,武功杜陵苏氏和扶风平陵苏氏在当时都是大族,让关中门阀的苏氏祖孙三个人去出使关右,足见当时隋炀帝对关中的牵挂,真怕杨玄感率军倾巢而动,直捣关中的根本啊。所以,这才利用老苏家的威望安抚关中。

隋炀帝真的慌啊。从隋炀帝这种慌咱们也能看出来,当时真正能撼动天下的就这些士家大族。对当时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杨广根本没大在乎。一个杨玄感,也就几万人,杨广是惶惶不可终日啊。甚至找来术士询问天文。怎么?“你、

你看看天象!看看杨玄感能发展成什么模样?!”

这术士也会说,安慰杨广呗,就说:“陛下,您放心。玄感因百姓之劳苦,侥幸而成功。今天下一家,未易可动,终必无成啊!”您就放心好了,也就因为老百姓确实这两年比较劳苦,正好杨玄感振臂一呼,一帮子劳苦百姓跟随他了。其实,动摇不了咱们的根本,一定成功不了。您就放心吧。

但对这话,杨广他不太相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