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说来也是一件怪事。
昭元八年,楚寰十五岁时,便有朝臣上书:“帝宜大婚,而后归政。”
奏表上呈,便一石激起千层浪。一时间,为皇帝择妻立后,成为朝中最为人瞩目之事。
当时圣上未得亲政,朝中军国大事,多由先帝所留四位辅政大臣所决。
其中总揽大权的乃是天庆帝生前最倚重的肱骨之臣,时任太傅兼吏部尚书、中极殿大学士明培殷。
明太傅地位超然,乃是先帝与今上的业师,面对朝中如浪涌般敦促陛下大婚亲政的热情,却不置一词。
有好事者便在私下传闻,明太傅恋栈贪权,不肯放手归政,所以暗中阻拦皇帝大婚之事。
这样的消息,向来在京中传得飞快,流言愈演愈烈,甚至在中秋大宴时,出了这么一桩事。
不知是哪一位世家贵妇,竟在拜见太后时御前笑言:“妾闻民间有师如父者,不欲令幼子成亲,以掌其家,不知太后殿下曾耳闻否?”
太后闻言勃然而怒,当场令女官摘去其翟冠霞帔,革除其诰命,当即逐出宫去。而后竟然在众目睽睽之下,指着座下一位妙龄少女笑道:“此子堪配吾儿。”
而那位十五岁的大家闺秀,便是明培殷嫡亲的长孙女。
这下子,任谁也看出来,明太傅这是与太后有了默契,要将自家孙女,嫁与昭元帝为后。如此一来,即使今后还政于上,明家亦是皇后母族,可安享一世荣华。
听到这里,文云骞道:“如此说来,明家嫁女,圣上大婚后亲政,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起码在太后看来,这是合则两利的好事,一旦与明家结亲,明氏女成了皇后,少帝与明太傅就成了一家人,不仅能名正言顺地归政于上,而且还能得明家尽心辅佐。
文老大人抚须而笑:“你可知,圣上闻得此事,如何反应?”
文怀琛向上抱拳道:“陛下屏退左右,只对父亲说了一句话,明培殷有不臣之心,当杀之。”
文云骞大惊:“可如今,明家仍在!”
父亲点头道:“这是陛下的大量宽宏处。圣上一眼就看出,明培殷欲嫁女为后,不过是为了诞下皇嗣,而再行辅佐幼主之事罢了!”
文云骞悚然而惊:“明太傅何至于此?”
文老大人道:“当年明培殷权倾朝野,天下军政皆操于一人之手,权欲之炽,非臣下当有。尝过了一言而决天下的滋味,又怎么肯轻易交出手中的权力?”
“更何况,他也在害怕,圣上不过稚龄幼子时,就如此英锐,一朝亲政,难道不会先拿明家开刀?”
文云骞忍不住追问:“那之后,陛下又是如何做的?”
文怀琛轻抚着自己那把美髯,语气中微微有些得意:“那是乙亥六年的八月十五,到了九月,明培殷的长子急病而亡,其女为守三年父孝,联姻之事自然不了了之。”
“长子出殡那日,明培殷因哀恸过度,竟不甚山阶跌下,折了一条腿骨。及至十月,上书乞骸骨,请求致仕,圣上不允,仍令明太傅上朝理事……”
“当时明培殷年已过六十,拖着病腿,又经受丧子之痛,如此反复三个月,便如同被抽去了脊梁骨的病虎,再也无力折腾。”
“待过了正月,明培殷第九次上书求去,并求圣上允他归老故里,陛下这才点头,不仅大加恩赏,而且特留了他的次子在京荫官。”
文怀琛喟叹道:“如此,圣上不仅留了明家一命,周全了明太傅两代帝师的颜面,更保全了先帝托孤时的良苦用心。”
“元辅既去,政事自然悉归于上。而那时,圣上还未满十五岁!”
文云骞听到这里,不由羞惭交加:“孩儿鲁钝,痴长年纪。”
文老夫人大笑道:“骞儿何须妄自菲薄?那是陛下,就连纵横一世的明太傅都败在他手下,我们这些资质庸碌之人,只须跟着陛下,就可安享太平了。”
文怀琛对父亲感慨道:“陛下不仅留了明培殷一命,更保全了明家的名望与富贵。每每思及此事,都叫儿子感念圣上的英明宏大。”
至于昭元帝不愿娶明家女,便顺手除了人家父亲、明太傅倾注心血培养的长子一事,自然也是圣天子不得已为之了。
文怀琛严肃了神色,告诫儿子:“所以我儿切记,在圣上面前,不要自作聪明,更不要想着玩弄什么手段与心机。”
----
在英国公与文尚书为教子而忧心时,宁儿正在与沈成瑛面面相觑。
她只来得及匆匆绾了个垂髻,勉强换好能见人的衣裳,就这样素面朝天地站在沈成瑛面前。
她耐着性子施了个福礼,强笑道:“不知大少爷相寻,所为何事?”
沈成瑛乍一见她不施粉黛,竟比穿珠戴翠的样子更令人心折,但紧跟着,就明白自己来得不是时候。
他忙抱歉道:“是成瑛冒昧,唐突姑娘了。”
宁儿此时满心都是叶珍先前的话与娘亲的身份,实在没兴致与这位年轻公子周旋寒暄,只道:“大少爷客气了,还请问您有何事?”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