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为所动。
从造办处出来,胤礽已经清楚认识到,现如今朝臣数量的稀少,想要朝中之人增多,只有让读书人更多这一条路。
“儿子想要办一所无需掏钱就能上的学校,但也并非是全然没有要求的。”胤礽缓缓将自己的想法说了出来。
他的第一所学堂只准备开设在京都之中,在正式开设学堂之前,会找几个秀才在京都最大的酒楼中进行试行讲课。
三日之后集中考试,考试中名次在前一百名的人,可以正式进入学堂之中。
将这一百个学生分为两个班,为他们找寻老师,提供笔墨纸砚。
胤礽虽然普及教育的心情很急切,但是开办这样的学堂并不是没有规划的。
他让自己身旁的管事宫女盘点过自己的私库,供养一百个学生绰绰有余。
胤礽的私库财富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康熙的赏赐,赫舍里家中每年的供奉,还有现如今当初仁孝皇后留下的财产。
而胤礽在宫中一应都有康熙照应,根本没有花钱的地方,他自己平日里也并没有收集各种古典东西或者珍奇宝藏的爱好,私库中的钱并不少,至少开办一个学堂绰绰有余。
看着康熙走起的眉头,还没有散开的迹象,胤礽也不着急,反而解释得更加仔细。
这一百个学生之中,在经过三年的学习之后会再次分流。
由老师推荐和平日里的课业水平作为依据,觉得有天赋能够冲刺科考的人选,则会继续读书。
若是没有天赋,觉得四书五经,策论八股文有些吃力的学生,则会被胤礽分流出来学习各种技术。
“现如今的匠人都偏于保守,有手艺之后总是偏向传于自家人,若是想要拜师,须得经过好些年的考验,才能学到真正的手艺,儿子觉得这些都太慢了。”
“我大清想要发展,必然是底层的百姓除了种地之外,必然要有另外一本养活自己的手艺。”
“所以儿子想将这些没有科举机会的学子们分流成为匠人。”
胤礽抿唇,看康熙依旧没有说话的意愿,再次补充道:“儿子认为我大清应该提高匠人的地位,若是匠人研究出来有用的东西,应该大肆嘉奖。”
胤礽看过小娜给出的视频,视频中但凡是参与研究的人员,在生活之中都会得到优待,而且社会身份并不低,在生活中很受人尊敬,同大清这些匠人完全不是同一水平的对待。
“只有将匠人们的待遇提上来,匠人们才更容易研发出更多更好的东西。”
说起一个新的话题,胤礽再一次侃侃而谈。
康熙看着胤礽口若悬河的模样,视线再一次放在胤礽交上来的策论上。
虽然对于胤礽所说的出资建筑学校一事,已经松动,但是仍旧给恩一种不情不愿的感觉。
胤礽喝了杯茶水,又看向康熙,才低声说道:“儿子想要开办这所学校,还有另外一个想法。”
对于自己这个缘由的诉说,胤礽抱了很大的希望。
他觉得只要自己将理由说出来,康熙原本的不情愿便会轻易散去。
“若是这一百人想要入我的学堂,除了基础的策论和日后的分流之外,还需要学习满语。”
康熙将手中刚刚拿起不久的奏折放下,看着胤礽狡黠的笑意,终于开口:“是个不错的办法。”
“那汗阿玛可是答应了?”胤礽站起身,为康熙捶打肩膀,“汗阿玛果真是天下最好的阿玛。”
胤礽的小动作和话语取悦了康熙。
“朕看你是打定主意,觉得自己一定能用最后一句话说服朕。”康熙在胤礽的头上敲了敲,但是并无生气的意味,反而充满了赞许。
自从大清入关以来,为了巩固现有的统治,满人一直在适应汉人的说话方式,遵守千百年前汉人定下的规矩,不知不觉中满人的想法也在逐渐改变,但是汉人仿佛依旧如此。
这件事情,康熙虽然从未提起过,但心中却时不时会有些感叹。
不过他们满人本就人数稀少,想要统治这偌大的国土,这是不得不接受的条件。
因此胤礽的提议完全踩在了康熙的心上,不仅督促满人学习汉人的语言和生活方式,也让汉人接受满语,如此才算是相互交融。
胤礽本就因为皇庄一行和造办处的所见所闻,对建造图书馆和学校一事十分上心。
有了康熙的应允,行动更是迅速。
飞快选定了图书馆和学校的位置。
将设计图给了出去,任由工匠们前去建造图书馆,自己则在宫中的藏书阁和小娜的资料库中来来回回的忙碌,想要将自己认为有用的书,全都搬入图书馆。
与此同时,皇帝和太子在京都广收学生一事也彻底在京都宣扬开来,让京都百姓们为之一震。
大街小巷随处可见都是议论纷纷。
“真的能够都去读书?”忙碌一整天的百姓,从各种渠道听来了能够读书的消息,正聚在一起讨论消息的真实性。
“今天报纸上,街道路口都有人宣扬,说是只要家里有六岁以上的孩子全都能够去报名学习,不过真的去上学还是有条件的。”
“皇上和太子要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