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这只是其中的一个意思,还有一句话就是行行有行规,且不说像木匠或者是篾匠都是有着自己的规矩,连做个生意也有自己的规矩,没有了规矩就没有方圆。同样的卖草纸和香这样祭祀用的物品自然也有自己的规矩,即使主人再熟,就算是自己的亲戚,只要主人不点头,卖这样的物品的小商人就不能往人家家里送这类的东西,否则就会遭到主人的打骂,而且被打了还不敢讨打回去,这些人只要看到人家香屉桌上有草纸和香都不再坐人家门口歇气,就算是渴了或者是饿了,只有把草纸挑到村口的亭子里放下,再到别人家里去喝水吃饭,也不能像其他的商品拿去抵饭钱,而是要自己掏钱才能完事,更不能白吃。碰到这样的情况,基本上都是要么自己带着干粮坐村口的溪水里,喝着溪水填饱肚子就是。陶宽爷爷外面走得多,这样的规矩也就更懂些。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陶宽爷爷一般都不招待这样的客人,也不随便去买,要么过年了,就一口气的把一整年的草纸和香都买好,反正又不贵,买得多还会便宜很多。过完年剩下的就搁在香屉桌上,人家也就不会来打扰自己了。中国是个祖先崇拜的国度,尤其是江南,更是盛行,银井湾也不例外,在他们的印象里,自己家里的祖先走了以后也就变成了魂魄,和外国人说的灵魂也有所不同,这样的魂魄大多会聚集在祠堂里。在祠堂的供桌上都有很多的排位,每个排位就是一个魂魄,更是一个人走了以后另外的一种方式存在,村民们都认为祖先会看到自己在做什么,真要自己有个什么不测,祖先就会在暗地保护着自己,而这些魂魄就介于神和人之间。这些魂魄也要有自己的生活,就像后面的祭祀的时候也同样的需要手里和汽车一样,在地上的人就要给他们烧些这类的东西去,让他们在另外的一个世界里享受。陶宽爷爷也是农村人,也免不了有这样的思想,同样的认为自己的祖先需要祭祀。而祭祀这样的活动自古有之,只不过那个时代更兴盛,就在殷商时代就有:国之大事,在戎在祀。那时候的祭祀基本上都是以国之力来进行,随着时间的推移,人民慢慢发现,那些说神乎其神的先人并没有在自己有难的时候出现,因而也就慢慢得懈怠了下来,更多的是世俗化,到了封建王朝即将结束的时候,就慢慢得分化到各个姓氏里,每个姓氏都有着自己的祖先,这样祖先也就慢慢躲到祠堂里去了,到了过年和清明节这样的时候大家都到祠堂里去祭祀。老陶家也不是银井湾的老住户,都是外地迁来的,家里的人丁不是很兴旺,祖上又没有出过赚了大钱的人,也就没有修祠堂,只能在家里进行着祭祀这样的事。本承着前传后教,陶宽爷爷也在小的时候看到过自己的父母做过这样的祭祀,虽然陶宽爷爷自己不是很信这一套东西,但看到银井湾里其他人都要祭祀,自己也就要做的,只不过没有那么的虔诚罢了。陶宽爹去了林家,也正好自己要去办所谓的祭品,在银井湾里是所有的共识,找出七样煎着吃的东西。而这七样煎的东西,最主要的菜具备了,也是最难找到的东西就是新鲜猪肉,有了新鲜猪肉,其他的东西或多或少的就可以了,说穿了也是农村人借着这样的节日犒劳犒劳自己,整个夏天太累了,几乎是透支了,都想吃点荤腥补补。陶宽爷爷有了新鲜猪肉,就想着其他的东西,老陶家里的人少,即使是做了这样的七样煎也未必能吃完,只不过是个流程罢了,那些家境不是很好的人家连肉都没有,他们的祖先就不保佑他们了,说起来都是空的,所以陶宽爷爷也就没有必要去找七样煎了。家里有了新鲜猪肉,煎个几块,另外就把千层糕也放到锅里去煎煎,也算是煎果了,再就是煎个辣椒,煎个茄子,就有了四样煎了,陶宽爷爷于是到村庄里其他的人家去要点冬瓜来,这样加上煎冬瓜就有五样煎了,心里也就认为可以了,本来陶宽爷爷也想着去别人家里要块豆腐来,煎个豆腐,但想到陶宽爹明天早上就要去篾匠师傅家里吃饭的,菜多了肯定会坏,还不如少煎点,况且这个时候的豆腐很容易变酸,即使是早上做的到了晚上就不能吃了。那时候别说是银井湾,就是当地的县城也未必能找到保鲜用的冰箱,即使有冰箱也没有电可以用,唯一的办法就是把豆腐放到井里去,银井湾的地名里有个井字,说明井还是很容易就能打出水的,只不过水都很浅不是那种能出地下水的井,都是地表水所形成的井,也就没有其他村庄里那种很深很深的井的冷却效果了。况且陶宽爷爷自己家里没有做豆腐,还要去别人家里匀块豆腐来煎,这样的事,陶宽爷爷一般都不会去做,除非林家有,或者是别人家里送来的,真要自己去求人家,陶宽爷爷就觉得没有太多的味道了,陶宽爷爷原本只是想让陶宽爹吃块豆腐,而相反的是陶宽爹明天去了篾匠师傅家里可能就有新鲜豆腐吃,权衡之下,陶宽爷爷放弃了自己的想法,就按照自己所想的五样煎就可以了,换个说法,今年还算好的,陶宽爹去了篾匠师傅家里学手艺了,自己的心情好了很多,搁前几年的,自己还未必愿意去煎呢,这么些年家里没有祭祀也过得顺顺利利的。在陶宽爷爷心里也就慢慢得改变了自己的想法,自己也慢慢释然了,祖先并不能像万能的,最要紧的是还是要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