艇上加装各种装备。
有远程雷达,激光武器DXN-1型,也有一款用于中转通信的设备。
加装完成后,他又马不停蹄的驾驶飞艇升空然后进行一系列的测试。
到达12公里的高空后,他把子气囊都进行充气,充气完成后,升力变得很大,飞艇快速的往更高的高度飞去。
离开地面33公里后,地面雷达开始陆续汇报目标丢失了,到了40公里高度后,地面雷达全部丢失目标。
此时王建昆在驾驶舱往前看,已经可以看到地球的弧度了,弧度交界处泛着蓝色光芒。
驾驶舱王建昆是按照战斗机的标准建造的,里面有维生系统,可以确保王建昆在平流层顶部也能安全舒适。
高度到达40公里后,上升的速度就快速的下降了,因为外部的空气已经越来越稀薄。
为了测试飞艇最高能飞到多高,王建昆就让飞艇一直往上飞,高度计上的数字在几米几米的跳动着。
上升的过程王建昆也在收集高空的数据,这些数据对于今后的高超音速导弹和航天都是很有用处的。
大概过了20多分钟,飞艇上的高度计数值几乎不动了,维持在了52336米左右。
这个高度也算是在设计范围内,误差不是很大。
接着他开始测试飞艇在这最大高度时的飞行速度。
随着尾部的超导电动机打开,稀薄的空气在风扇的推动下往后飞,飞艇则在反作用力下往前飞。
因为空气实在太稀薄,所以加速度比较低,每秒大概在2米左右。
过了差不多3分钟,飞艇速度达到306公里每小时就提升不上去了,这个速度应该就是最大的飞行速度了。
完成速度测试后,为了留足电力,王建昆将尾部推进电机的功率降低,然后放飞了一个火箭助推飞机模型。
接着打开雷达瞄准渐渐飞远的飞机,然后打开DXN-1型激光炮。
这激光炮在高空的效能就是比在低空好用,才2秒不到,就把10公里外的飞机烧穿了,在低空至少要3秒半,距离还得在8公里内才行。
看来在高空和外太空,激光武器的效果还是挺好的,只要解决了电力来源问题,几乎就有无限的防御能力。
王建昆决定有时间了一定要好好研究一下激光武器,今后这将是外太空的标准武器装备。
激光武器测试告一段落后,接着他又进行了电磁风暴的测试。
这款电磁风暴就是6个小型电磁炮管组合起来的样式,发射口径30毫米的炮弹。
对于电磁炮,目前他只是进行一些前期的摸索研究,只打算给飞艇装上用于防御可能来袭的高空导弹。
地面上使用的电磁炮目前来说不适合准备,因为武器一旦在战场上使用,肯定就会有丢失的风险,到时候被外部的人知道这种超导材料和石墨烯材料,肯定会引来几个大国的关注。
电磁风暴的测试非常简单快速,之前在地面就进行过,在这么高的空中,空气阻力减小对于这种超高速武器来说起到了一定的加强作用。
3公里外的坚固靶机在遇到电磁风暴发出的弹幕时瞬间解体了。
不过这种武器在实用性上来说并不怎么好,只发射了10秒钟,2千发炮弹就发射出去了,这种炮弹如果是用常规方法制造,价格会高得惊人。
武器测试完成后,王建昆接着开始进行通信试验。
“马高通信台,收到请回答。”
“收到。”
“朗道通信台,收到请回答。”
“收到。”
“通信测试开始,按照预定程序发射信号。”
“明白。”
“明白。”
马高和朗道两个第二代移动通信基站开始进行伪卫星转发实验。
“马高收到信息,内容正确。”
“朗道收到信息,内容正确。”
随着两地陆续的回复成功收到试验飞艇上的通信设备转发的信息后,王建昆让飞艇在50公里高度上进行盘旋,然后让两地按照预定方案持续进行信息的收发测试。
王建昆让飞艇在固定高度上巡航,然后在高空度过了一个夜晚。
经过10多个小时的通信测试,结果非常理想,丢包数量在可容错范围内,这代表着通信飞艇将可以开始部署了。
目前第二代基站已经在南解阵几个主要城镇开始建设,非洲基地,南美基地还有香港,东南亚几个国家也即将开始秘密建设。
相关的专利已经在申请,这些专利也同时分散到欧美几个影子公司持有,等到时机合适,第二代数字移动通信将先于欧美的几大通信巨头投入使用。
“建昆,飞艇测试完成了?”
3天过后,王建昆向小舅汇报说要往孟加拉湾去建设海上平台。
“是的,测试结果都符合预期,你得赶紧将材料准备好,等海上平台搭建完成后,就要开始建好几艘了。”
“钛矿石已经在斯里兰卡买了一船3千吨的了,应该够你前期使用了,后续的也将陆续采购回来,其他的金属也不是问题,你目前还在小批量制造,完全跟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