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昆驾驶着K200慢慢经过船闸,然后抬头看了看前方,远远的就看到京杭大运河与长江交汇口处的灯塔已经点亮了。
在灯塔的指引下来到运河与长江交汇处,然后驾船小心翼翼的横渡长江来到长江南岸,然后顺江而下航行。
过了扬州段后江面越来越宽,江水的流速也缓了很多,王建昆在雷达和告警系统的辅助下将船速开到了30节。
在路过了2个较大的江心岛后,江面宽度达到2千多米。
然后往下游航行了20多公里,又遇到一个特别大的江心岛,王建昆算了下行驶距离,知道这是到了SH市对面的崇明岛了,过了崇明岛就是长江入海口。
在这里王建昆不得不降低船速。
因为按照地理图册上的信息,入海口水道弯弯曲曲,冲击到这的泥沙会堆积出一个个小沙丘,而且这些沙丘小岛还会移动位置。
驾驶着K200以5节的航速缓慢通过了这段较为危险的路段,王建昆来到了东海与黄海的交界处。
此时正是农历十月十五,一轮圆月高挂天空,海面上也倒映着这一轮圆月。
在雷达,六分仪还有指南针的帮助下,王建昆往东南外海开了20海里。
这里已经离开了大陆架,属于东海海域,海底断崖式下降,所以海水是深黑色的。
王建昆先用超能力把船上带来的硅和铅等元素制造出了上百个玻璃容器和10个铅罐。
其中每个玻璃罐子可以装5升的金属,每个铅罐能够容纳1公斤的铀单质。
王建昆再次辨别了下方位,稍微往南又开了5海里后打开自动驾驶系统。
给船设定了一个半径1海里的环形线路,让船以20节的航速转圈,他则用超能力提取海水中的铀和一些比较难买到或者在内陆难提取的元素如溴,锶,硼,氟,碘等等。
之前在老家设想从海水中提取铀元素后,王建昆就专门查询了下铀在海水中的含量。
据国内一些科研机构在几大海域取样检测的结果,平均是3.3微克/升,整个地球海洋中的铀大约有45亿吨,是陆地铀矿的1000倍,所以今后从海里提取铀将是一个重要的能量来源。
王建昆现在的投射范围是90米*90米*90米,按照横截面90米*90米,船速是20节计算,每秒钟投射的海水量是8万3千4百升,能够提取到的铀则有0.274克,每小时提取铀大约1000克。
因为已经对铀元素和其他几种目标元素都有了解,所以提取过程不会耗费王建昆很大的精力。
在提取元素的同时,王建昆还有空闲研究微观粒子相关知识。
目前王建昆已经对电子很了解了,对于原子核中的中子和质子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于是在研究了一番资料后,王建昆开始研究真实的铀元素。
按照铀235的平均丰度,每200个铀原子中将会有1个或者2个的铀235,所以王建昆专门投射了200个铀原子到脑海里。
然后分出精力想象着将其放大,没想到这次还真行得通。
之前想对投射的原子放大没有起反应,这次倒是有反应了,说明智子的推测是正确的。
随着王建昆对微观粒子的了解越深,那么能够观察到的结构也会越细小,今后说不定还能在脑海中看到组成中子,质子和电子的基本粒子的结构。
放大后的铀原子果然有了差异,放大相同的倍数后,4排200个铀原子从一个黄豆大小变成桃子大小。
外面包裹着一层半透明的膜,想必就是电子云,中间是个实心的核,其中有2个原子中间的核部分偏小,这几个偏小的就是铀235了,因为比铀238少3个中子,在放大作用下核心偏小的一对比就发现了。
为了更好的分离出铀235,王建昆调动超能力继续放大到能力极限。
此时这200个铀原子都变成篮球大小,中间有个网球大小的核。
这些核在放大到这个程度后就不再是光滑的球状了,已经可以看到有凹凸不平的地方,这些地方应该就是一个个中子和质子聚集而形成的弧形凸起和凹陷了。
既然已经可以通过放大的方法来分辨铀的同位素,那么提纯铀235将变简单很多。
到时将提取的铀一个个放大,再做个参照尺,就可以挑选出纯的铀235了,就是不知道效率怎么样。
目前正在提取元素,也不好分出太多精力来做分离提纯工作,等回到婺源基地再做也不迟。
从海水中提取目标元素在有条不紊的进行,每过一个小时王建昆就把船往外海再开1海里,因为一直原地转圈,提取的数量会降低很多。
海水虽然是流动的,但是还是跟不上提取的速度,所以必须不断的换位置,就跟小时候放牛时要隔一段时间去把固定牛绳的木桩换个地方一样。
提取了4个多小时,时间已经是半夜2点了,王建昆清点了下提取的元素数量,其中铀已经有了4公斤,有4个铅罐已经装满了。
然后其他元素多多少少都有了20~40升的样子,玻璃罐子用了60多个。
为了防止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