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南瓜书院>其他类型>红楼梦:第二梦> 第9章 最后的岁月及影响
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9章 最后的岁月及影响(1 / 2)

曹雪芹的最后岁月,是其人生最为悲凉却又充满思想深度的一段时期。在创作完成《红楼梦》初稿后,曹雪芹的身体逐渐衰弱,生活愈发窘迫。他在贫困与疾病的交织中,度过了短暂的生命余辉,但即使在如此困境中,他对文学与生命的思考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本章将探讨曹雪芹晚年的生活、他未竟的文学抱负以及对命运的最终感悟。

晚年生活的困窘

曹雪芹的生活在《红楼梦》创作完成后并未得到改善,反而因创作的专注和健康的恶化,陷入了更大的困境。他的晚年生活充满了经济拮据、家庭悲剧与身体上的痛苦。

极度的贫困

曹雪芹在晚年已经完全失去了稳定的经济来源,他依靠变卖家产和朋友的接济维持生计。然而,随着家族积累的财物日渐耗尽,他的生活变得更加困难。据史料记载,曹雪芹的居所极为简陋,屋内几乎没有任何像样的家具,食物常常供不应求。

他在贫困中继续修改和完善《红楼梦》的初稿,但创作的条件极为恶劣。脂砚斋曾在批注中提到曹雪芹“举家食粥酒常赊”,这种境况不仅影响了他的身体状况,也让他的精神受到极大的压力。

家庭的打击

曹雪芹晚年的悲剧不仅体现在物质贫乏上,也体现在家庭生活的破碎。根据传记记载,他的独子在幼年时期夭折,这对曹雪芹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这场打击让他备受痛苦,也让他对生命无常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红楼梦》中贾母痛失亲孙的情节,或许正是曹雪芹个人经历的反映。这种悲剧色彩贯穿了他的晚年生活,也让他的创作更加充满对命运和人性的叩问。

文学未竟的抱负

尽管生活困苦,曹雪芹晚年仍然没有放弃对文学的执着追求。他试图继续完善《红楼梦》的后半部分,并希望通过这部作品完成对封建社会的批判与对人性复杂性的探讨。

后四十回的未完成

曹雪芹生前并未完成《红楼梦》的后四十回,这成为后世红学研究的焦点之一。脂砚斋的批注表明,曹雪芹对后四十回有明确的构思,他计划以贾府的彻底败落和贾宝玉、林黛玉的悲剧结局作为全书的收尾。

然而,生活的困顿和身体的虚弱让曹雪芹无力完成这部巨着的全貌。他在多个场合提到自己“泪尽而逝”,这既是对未完成作品的遗憾,也是一种对命运安排的无奈。

对文学永恒性的思考

在晚年的困境中,曹雪芹对文学的意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他将《红楼梦》视为一部“前无古人”的文学创作,它不仅记录了家族的兴衰,更试图通过人物和情节的复杂性展现封建社会的深层矛盾。

曹雪芹在序言中写道:“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这句话不仅表达了他对作品内容的总结,也透露出他对生命与文学的独特感悟。他认为,文学的价值在于记录人性和社会的真实,而这种真实将超越时间的限制,成为永恒的存在。

曹雪芹的去世:一场文坛的失落

曹雪芹于1763年因病去世,时年仅47岁。他的去世标志着一位伟大文学家的陨落,也让《红楼梦》的后续创作戛然而止。然而,他的文学成就并未随着他的离世而被遗忘,反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愈发显现出其价值。

去世前的最后时光

曹雪芹去世前的生活愈发艰难。他身患重病,却无力寻求有效的治疗。在生命的最后阶段,他仍然在为《红楼梦》的修改而努力。据说,他在病榻上还不忘与朋友讨论书稿的内容,这种对文学的执着令人感佩。

他的朋友敦诚和敦敏在诗中记录了他去世时的情景,表达了对这位文坛奇才的深切哀悼。敦诚曾写道:“奇才长埋泉壤,文思横绝天人。”这既是对曹雪芹文学成就的肯定,也是对他英年早逝的叹息。

对红楼梦未竟之梦的遗憾

曹雪芹的去世让《红楼梦》的后续创作成为未解之谜。脂砚斋曾多次提到曹雪芹对后续情节的设想,但这些设想随着他的离世而未能实现。后人续作的后四十回虽试图完成全书,但始终无法达到原作者的深度与高度。

这种未尽的状态反而增加了《红楼梦》的神秘感,使得作品在后世的传播与研究中焕发出更强大的生命力。

曹雪芹的文学遗产与思想深度

尽管曹雪芹英年早逝,他的文学成就却并未因时间而湮没。相反,《红楼梦》作为他的文学遗产,成为后世无数读者和学者的研究对象,也奠定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不朽地位。

对封建社会的深刻批判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通过贾府的衰落,展现了封建家族的内部矛盾与制度危机。他对封建社会的批判不仅是文学意义上的,也是思想意义上的。他用笔触揭示了封建权力体系的腐朽与虚伪,展现了个体在这种体系下的挣扎与无奈。

对人性的复杂探讨

曹雪芹对人性的洞察是《红楼梦》最为深刻的部分。他通过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描写,展现了人性中的善恶、爱恨与矛盾。贾宝玉对理想与现实的追求、林黛玉的孤独与倔强、王熙凤的精明与狠辣,这些性格的复杂性使得《红楼梦》成为人性文学的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