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夏朝相比,商朝的军队不仅规模大,而且已经有了后世正规军的雏形。为了便于商王管理各级将领,便于各级将领管理下属和普通士卒,商朝军队设置了师、旅、行等编制。
这与现代军队的军、师、旅、团、营等编制,已经很接近了。商朝一个师,大约统领3千将士。这3千将士,又分成左旅、右旅和王旅。王旅的职权和待遇,肯定会高于左、右两旅。
商朝军队最基层的编制是行,一行有1百人。行与现代军队的连,是何其相似。不同的是,连下面还有排、班。从师、旅到行,就是各级将领的职位高低。后世的出师有名、出师未捷身先死、军旅人生等词语,和商朝的军队编制,或许有着一定的关系。
隶属于商朝的军队,属于王师。负责保卫王宫、国都、京畿地区,以及边境的安全。治下的部落、方国、封国等实体,也有各自的军队。只是军队规模、将士素质,后勤供应等,与王师有着一定的差别。这些部落武装,必须听从商王的调动、指挥。
如果这些部落武装不接受商王命令,那会怎么样呢?如果是这样,后果很严重。更别提那些不但不听从商王命令,还跃跃欲试或者已经反叛的部落、方国了。相继被征伐的方国,就是明证。
春秋战国时代,各诸侯国互相征战,已经普遍使用兵车。其实在商朝时,就已经有了兵车。征伐叛逆时,有时候武丁会跳上兵车,指挥兵车作战。步兵与兵车的结合,能够发挥各自优势。
这是因为,普通兵车由两匹马驾驶,兵车上有三个士卒。中间的士卒负责驾车,左边的士卒弯弓搭箭,右边的士卒手持长戈。
在兵车后面,跟随着一定数量的步兵。这样的作战方式,就是步兵、兵车协同作战的初期方式。由此可见,商朝的兵车,车型不是很大。后世的兵车,可以乘坐的士卒人数,是商朝兵车的数倍。大量兵车的使用,解放了将士的双腿,有利于长时间作战。
后来的春秋战国时期,兵车作战,已经成为主要的作战方式。
兵车的使用,离不开马匹。而战马传入中原地区,和自三皇五帝至夏朝、商朝,与周边游牧民族的互相征战,互相交流、互相融合、互相依存,有很大的关系。不打不成交,不打不相识。
王权的争夺,自三皇五帝至尧舜禹,再到夏朝、商朝历代君王,互相之间争权夺利的内斗经常发生。祖己是武丁的长子,以孝顺闻名朝内外。但祖己的生母早逝,尽管祖己谨言慎行,为孝顺父亲武丁经常晚上起来多次。但后母言可畏,武丁听信了后妻的谗言,把本是王位继承人的祖己,流放到外地,后郁郁而终。
武丁第三子祖甲,不愿意与两位兄长争夺王位,于是悄悄出走。武丁去世后,因为祖己早逝,于是祖庚继承商王之位。
从武丁、祖庚再到祖甲,父子三人相继统治商朝共一百多年。这一时期,由“武丁中兴”延续下来的武丁盛世,使商朝的农业、手工业,以及管理制度、法律、行政的规范化达到很高的程度。
武丁的文治武功远播四方,那些被征伐的部落、方国,很少有再敢于轻举妄动的。商朝的青铜文明,也取得了辉煌成就。
商朝最杰出的君王武丁,三个儿子祖己、祖庚、祖甲都非常孝顺。在争权夺利白热化的王族内部,显然是一股清流。武丁不仅是华夏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在教子方面也非常成功。
被武丁多次征讨的羌方,在廪辛继位后,又重新集结力量,经常袭击商朝戍边的将士。边境附近的百姓,也深受其害。
眼看着羌方无法无天,给商朝西北部边境造成重大损失。经过周密计划和部署,廪辛发兵西戎,攻打羌方等反叛部落。但强悍的羌方,在其他反叛部落的支持下,仍然在与商军互攻、交战。
羌人将士就像亡命徒一样,短时间内商军难以取胜。廪辛除了增加援兵,采取灵活机动的战术以外,就是利用羌方与被征服部落的不和,利用虎、卫、受等部落协助作战。
其他与王族关系密切的逐、何等部族,也配合商军守卫边境。在这些办法的综合运用下,羌方的蚕丛部落首领被射死。蚕丛部落群龙无首,部众接连被击溃,到处逃散,不知所踪。
但由于一些客观原因,例如中原地区,离西北部的羌方较远。商军劳师远征,付出的代价往往是巨大的。所以商军要想彻底臣服和消灭羌方,几乎难以做到。后来,随着商朝日趋衰落,羌方等西戎部落再次强大起来。再后来,羌方参加了姬发的灭商之战。
虽然彼此力量在此消彼长,但羌方各部落对商朝的危害,在继位的庚丁时期继续存在。庚丁和手下文武大臣,分析了从武丁到廪辛,几十年间商军与羌方交战的经验教训。
在此基础上,庚丁借鉴廪辛攻打羌方的做法,避敌锋芒,击其薄弱,另外继续征调附近的商军。其他臣服的部落,也派兵前来支援。密切配合之下,经过多次交战,羌方的羝方、旨方等部落遭到重创。羌方首领羌方伯被俘虏,随后被斩首。
商军乘胜追击,接连击败羌方部众,还占领了一些羌方的土地。但强悍、彪悍加视死如归的羌方,自始至终没有被商朝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