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大概明白了朱元璋的心思。
他终究是比不上他的大哥,甚至就连他大哥朱标的儿子,在朱元璋心里的地位,都比自己要高。
明明他才十五岁!
明明他什么也没做过!
现在却直接忽略了自己,高看这个毛头小子?
其实还有一部分原因,朱棣心里也清楚。
就算自己再如何优秀,朱元璋若立他为储君,势必会让其他的众多藩王不满。
但朱棣觉得自己值得朱元璋这么做。
自己兢兢业业为大明马上马下这么多年,难道还堵不住那些藩王的嘴?
他们有哪一点可以和自己相提并论?
但迄今为止,朱元璋就是丝毫没有传位给他的打算。
朱棣不甘心!
难道自己真的跟皇位无缘?
他在不甘心的同时,心中也有一股不能言说得愤怒!
但这里是皇宫,不是战场,不是北元。
朱棣只能强忍着让自己慢慢恢复平静。
两人再次陷入沉默,这次的沉默,让起气氛更加压抑。
朱棣从来都不是一个容易放弃的人,现在也同样如此。
只要朱元璋没有亲定朱允炆为储君,他就还有机会!
看来……
这次真要晚几天回去北平了。
随后,
他站起身,咧嘴笑了起来。
“呵呵呵,四叔会在应天停留几日,炆儿得了空,多来看看四叔。”
他没有回答朱允炆的问题,因为他没办法回答。
说自己不想做储君?
朱棣并非不会遮掩、口是心非之举,但他不屑在朱允炆面前这样做。
他也同样不能亲口承认自己想做储君。
朱棣很了解自己的父亲,他最不希望看到的就是自己的子孙们骨肉相残。
朱棣走了……
朱允炆坐了片刻之后,也起身离开亭子,回到寝宫。
刚刚坐下,吕氏过来了。
“母亲,”朱允炆行礼。
“炆儿,燕王来了。”吕氏的脸色有些不好看。
朱允炆点点头,“我已经见过四叔了。”
“那他有没有说些什么?”
朱允炆将刚才发生的事一五一十的说了出来。
吕氏听完,秀眉皱起,“燕王此来,不怀好意,必是冲着储君之位来的,炆儿你要当心,万不能让燕王得逞。”
朱允炆上前拉着吕氏的手,道,“母亲莫要太过担心,皇爷爷还在,他不会不管我们的。”
说到底,朱允炆和吕氏只有吕家可以依靠,但吕家根本比不上那些朝中显贵大家族。
若是朱棣登上皇位,他们母子定然没什么好日子过。
朱允炆自小恭孝,自朱标薨毙之后,整日为朱元璋奉茶敬安,为的就是争上一争,让自己孤儿寡母日后不会遭人欺侮。
现代人们口中的朱允炆一无是处,似乎是個彻头彻尾的废物。
然而在正史中的记载,却不乏有对他的褒美之词。
最直接的一点,
朱元璋作为大明时期最天才的一个英主,眼光何其老辣?
他怎么可能会把自己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国家,交给一个无能之人?
必定是他看到了朱允炆身上有一些闪光点,才敢于将大明交付到他的手中。
至于最后靖难,朱棣得胜,其中是非曲折太多,单以成败论永雄也似乎并不合适。
在此时,
朱允炆和朱棣两人似乎又站到了风口浪尖。
在朱元璋没有下最终决策之时,他们都要竭尽全力去争取储君之位。
说是争,其实就是堵运气。
毕竟他们无论再如何争,也不能真的撕破脸皮,只能看朱元璋瞧谁顺眼一点,将储君之位施舍给他。
然而自古以来,运气都是实力的一部分!
……
朱棣离开皇宫。
来到他曾经在应天居住的燕王府。
荒芜了许久的大宅院,此时已经被下人们收拾得一尘不染。
身为朱棣的智囊,道衍这个和尚自然是跟着朱棣一起来到了应天。
只是他没有资格去见朱元璋,先一步到了这里。
见到朱棣回来,道衍顶着他光秃秃的脑袋,吊着三角眼,连忙上前相迎。
“殿下此行可否顺利?”
朱棣微微摇头。
朱元璋的态度,对他来说不是一件好事。
然而道衍这个和尚眼中,却闪过一丝兴奋的光芒。
仿佛朱棣在朱元璋面前失势,才是他想看到的。
此人唯恐天下不乱!
两人来到堂内,分主次落座。
“阿弥陀佛,殿下为大明征战多年,劳苦功高,陛下何至于视而不见?”道衍有些疑惑的看向朱棣。
朱棣的手紧紧的握住了身下的椅子,声音低沉:“就因为我是老四!”
“我大哥的儿子朱允炆,他日夜服侍在父皇身边,终究是近水楼台先得月。”
对于这短短几年,朱允炆能有今天的几分本事,朱棣也是有些感慨的。
此话一出,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