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帕尔城外,中国军连夜开始土工作业,在地上挖掘出一道道深深的堑壕,将整个防御战线串联起来。 阵地前沿除了用有限物资建立起的如铁丝网、三角椎体等反突击障碍物之外,还在其中掺杂步兵陷阱、爆炸装置等。
一线阵地为倒三角形,有多处前出火力点、交通沟采取曲线布局,蔡雍等根据历史数据,在战壕各个位置建有之字形结构,或采取直角转弯设计,预防爆炸冲击波和弹片杀伤。士兵们将泥土夯实,形成坚固的掩体,以抵御敌人的炮火攻击。阵地中,士兵们还精心布置了步兵陷阱。这些陷阱布置在阵地中,装成普通的地面,一旦敌人踩中,就会引发爆炸或尖刺,给敌人造成伤害。此外,爆炸装置也被巧妙地安置在各个角落,当敌人接近时,这些爆炸装置会突然爆发,给敌人带来巨大的杀伤力。
二、三线阵地采取环形设计,夹插三角形火力点、菱形支撑点、倒三角反突击工事等等,真真假假的各类预埋物、陷阱、沟壑一一俱全,如同蛛网般交织。这些火力点可以相互支援,形成交叉火力,有效地遏制敌人的进攻。
反突击碉堡耸立在关键位置,成为抵御敌人进攻的坚强据点。这些碉堡由坚固的石头和混凝土建成,内部设有射击口和观察窗,士兵们可以在里面安全地射击敌人。
反坦克堑壕则是为了阻止敌军装甲的突进而设立的。这些堑壕挖得很深,足以让敌军的坦克陷入其中,无法前进。地雷和陷阱则隐藏在暗处,等待着不知情的敌人触发。
各阵地还建立了许多新型防爆洞。这些防爆洞是根据士兵习惯以及日军山炮、步兵炮、掷弹筒类炮弹爆炸特点等设计的。这些防爆洞内部空间宽敞,可以容纳多名士兵。防爆洞的入口和出口都设置在不同的位置,以避免敌人的炮火攻击。
同时,阵地内还建立了许多地下掩体。这些地下掩体隐藏在地下,士兵们可以在里面躲避敌人的炮火攻击。又可以作为隐蔽反击的支撑点。
英帕尔城内,孙立人等也亲自指导和参与街道、建筑、桥梁、沟壑等的改造,杨洪等通过宣传和引导,让城内的华人积极参与进来,逐步将英帕尔城改造成一个堡垒。
14日一早,日军就开始进攻,并且很轻松地夺取了中国军放弃的外围区域,逐步靠近英帕尔市郊,日军飞机也多批次向英帕尔市区及郊区中国军阵地狂轰滥炸,其架势就像要一股气拿下英帕尔的样子。
此刻,日军聚集12门155mm的重炮、18门105mm山炮,以及其他口径的火炮,炮弹像冰雹一样落在中国军的阵地上,整个英帕尔笼罩在日军强大的火力覆盖之中。日军指挥官原田栋大佐亲自来到第一线,用望远镜观察着己方炮火对敌方炮击的效果。作为他的副手,日军213联队长小林一夫站在他的身后,新任215联队长多藤光也赶过来,还有负责支援33炮兵联队、坦克、工兵联队的一众军官。日军迫切希望尽快拿下英帕尔,15军司令部的命令不仅仅针对原田栋,包括33师团长樱井在内,如果不能按时间拿下英帕尔,相信谁都没有好结果。
“命令215联队1大队从正面进攻,战车一中队协助,直属步兵炮中队前出协进!”
“命令215联队2大队从左面突击,战车二中队协助;命令213联队3大队从右侧出击,战车3中队协助。”
“215联队和工兵联队迂回东面,强渡东墩江”
“213联队2、3大队配属山炮大队迂回进攻侧翼,力图切断英孟公路!”
随着原田的一道道命令,日军各部开始行动起来,此时,33师团长樱井带着33师团另一部,在离英帕尔70多公里的嘉见瓦,与18师团56联队一起,拼命向英帕尔行进。
英帕尔全线开战,日军主要进攻的南线战况异常激烈,113、114团每个班排,将受到日军数倍兵力的压倒性进攻。很快,前沿阵地便丢失了,但战士们仍然顽强地抗击日军,特别是连夜修筑的阵地,不仅阻挡了日军进攻的速度,而且给予日军大规模的杀伤,日军每前进一步,都要留下无数条性命,甚至协助进攻的坦克部队,也有多辆被炸毁,到处是燃烧着的火焰,横七竖八的残缺不全的尸体。
鸠山正田中尉手中还有70多名士兵,作为主力中队,进入缅甸以来,他们一直冲锋在最前沿,他依稀记得,全中队185人,中间再补充了大约100人,现在就剩下这些了,而且很多面孔都陌生,显然是昨晚才从辎重队调过来的。
为了突破中国军这个前沿阵地,鸠山中队又倒下了20多名宝贵的老兵,尤其是他的老乡和副手枯木春夫少尉的阵亡,让他心疼不已。已经中午,鸠山不得不下令中队暂时停下来,在占据的阵地内稍作休息,疲惫与饥饿交杂的士兵们拿出饭团,就着简单的鱼罐头,喝着水,狼吞虎咽吃起来。鸠山看着这一切,内心燃起一种孤单凄凉的感觉。
与这股日军对阵的是113团4营3连,2排长朱亮四川涪陵人,进入缅甸时原本只是一个普通的一等兵,经过这一路战争的洗礼,他已经成为一名少尉指挥官。此刻,2排也只剩下不到20人,他将大家分成5个小组,分别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