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太消极了吧?他喜欢诸佛菩萨的功德。欸,没事!佛陀先创造一个功德的假相让他安住,佛陀讲六度:布施的功德、持戒的功德、忍辱的功德乃至般若波罗蜜的功德。这个菩萨先住在功德当中,最后再回向佛道。
也就是说,佛陀面对凡夫是两个阶段的引导,一个阶段他受不了的。先让二乘人住在涅槃寂静,先让菩萨住在功德庄严,然后再趋向光明。这个是佛陀不得已的,因为众生有这个需求。
那么,前面讲到阿含经,就是趋向涅槃寂静。这个他土菩萨,就是我们今天所要探讨的。就是说,有一类的菩萨他在光明中出现了。这一类菩萨他学佛必须要两阶段:他必须要先成就功德,他以功德为荣耀,然后再把功德回向菩提,所以他成佛是两阶段成佛。那么他是怎么两阶段成佛呢?
佛陀在讲《法华经》之前,成佛之道只有两条路:第一个,先到涅槃寂静再成佛;第二个是成就功德庄严再成佛。如果这个人是一个菩萨种性,他是通过功德庄严再成佛。那么这是什么一个情况呢?就是我们今天讲的主题,问他土。这个他土就是光明中所现的国土。
壬一、总问。
这个地方,有方等、般若这些权教的菩萨修菩萨行的相貌。弥勒菩萨看到以后,他请问文殊菩萨是怎么回事。这个地方有三段,我们先看第一段的总问,就是一个总相的请问。
我见彼土 恒沙菩萨
种种因缘 而求佛道
这个“我”就是弥勒菩萨。佛陀放光现瑞,他是在场。那么他看到什么呢?他看到了《华严经》的菩萨成就了光明;阿含经的声闻人趋向了涅槃寂静;他也看到了菩萨,“恒沙菩萨”。这些菩萨是做什么事呢?“种种因缘,而求佛道。”
其实这个地方是省略了。我们前面在长行文说过,权教的菩萨——就是方等、般若的菩萨,虽然没有入《法华经》的真实,但是他学佛有三个重点,叫做种种因缘、种种信解、种种相貌。
种种因缘,就是你要发菩提心,你成就功德要有个目标,要有一个愿望。当然菩提心有两块:有些人是悲增上,他把思想放在“众生无边誓愿度”。因为我要度众生,所以我只好学法门、断烦恼、成佛道。所以他整个核心是在“众生无边誓愿度”。这是一种人;第二种人,他的发愿是把核心放在“佛道无上誓愿成”。因为我要成就佛道,所以我只好度众生、断烦恼、学法门。都没关系——这两种不同的因缘而发菩提心。总而言之,你一定要有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菩提心。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你要有智慧,叫信解。这个智慧不是一般的智慧,那是大乘的空正见,就是你怎么看人生。大乘菩萨看人生是通过因缘,“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名中道义。”他看一切法,本体是空的,但是空性里面它不妨碍缘起,缘起性空、性空缘起。这是第二个,信解。
有大乘的菩提心跟空正见,他就能够实践他的菩萨道,就是六度的法门。这个就是他的相貌,表现出身口意的布施、持戒的种种的相貌。所以大乘菩萨,他的根本就两个:一个是菩提心,一个是空正见。这是一个核心思想。所以弥勒菩萨必须把它总问,先总标出来。
壬二、次第问 分六
有了菩提心、有了空正见以后,他就必须要有种种相貌。我们看看他有哪些相貌。看壬二的“次第问”。前面是一个总相的请问,这以下是别相的次第的请问。
癸一、问施
第一个问的是布施,布施的相貌。
或有行施 金银珊瑚
真珠摩尼 砗磲玛瑙
金刚诸珍 奴婢车乘
宝饰辇舆 欢喜布施
回向佛道 愿得是乘
三界第一 诸佛所叹
或有菩萨 驷马宝车
栏楯华盖 轩饰布施
复见菩萨 身肉手足
及妻子施 求无上道
又见菩萨 头目身体
欣乐施与 求佛智慧
这个布施有两种情况:一个叫做布施,一个叫做布施度。我们解释一下它的差别。
你要是学佛以后,心中也没有菩提心,也没有空正见,但是你就一念慈悲的恻隐之心——哦,你看到哪一个众生痛苦了,你把你的东西布施给对方,这个叫做布施。它是一个善法,一个善业,但这个善法并没有把你往佛道带动的力量。它就是让你得到人天快乐果报,因为你缺乏了菩萨种性:菩提心跟空正见。
这以下所说的这些布施,跟我们一般的布施不一样,这叫做布施度。这个度就是波罗蜜,就是他所做的每一件事情,是发自他的菩提的愿力、发自他的空性的智慧的观照,而产生的这些布施的行为。
这个地方古德是分成三块:一个是舍财,一个舍身,一个舍命。
我们看舍财。方等、般若这些权教的菩萨,经过方等、般若大乘经典的教育以后,开始行布施了。或者以“金银珊瑚”布施。这个珊瑚是热带海洋中的一种动物,它是一种动物,是多群体的结合,就像树枝的相状。“真珠摩尼”就是一种如意珠,古代的如意珠,让你所求如愿。“砗磲”就是大海中的贝类。“玛瑙”它是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