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南瓜书院>历史军事>看近现代的中国> 第十七章 :抗战相持阶段的艰难斗争
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十七章 :抗战相持阶段的艰难斗争(1 / 1)

进入抗战相持阶段后,日本改变了侵华策略。对国民党采取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的方针,而将主要兵力用于进攻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日军对根据地进行了残酷的“扫荡”、“清乡”和“蚕食”,实行“三光”政策,妄图消灭根据地的军民。

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敌后抗日根据地面临着巨大的困难。根据地面积缩小,人口减少,物资匮乏。但是,根据地军民并没有被困难吓倒。中国共产党领导根据地人民开展了艰苦卓绝的反“扫荡”斗争。根据地实行精兵简政,减轻人民负担,同时加强根据地的政权建设、经济建设和军事建设。

在军事上,八路军、新四军创造了一系列适合敌后游击战争的战略战术,如地道战、地雷战、麻雀战等。冀中平原地区的地道战,让日军防不胜防。根据地军民在地下挖掘了纵横交错的地道,既能隐蔽自己,又能出其不意地打击敌人。地雷战则是利用自制的地雷,在根据地周围布置成地雷阵,有效地杀伤敌人。麻雀战是化整为零,利用有利地形,对日军进行小规模的袭击。这些战术充分发挥了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使日军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泥潭。

在经济上,根据地开展大生产运动。八路军 359 旅在南泥湾开荒种地,实现了粮食和物资的自给自足。同时,根据地还发展手工业和商业,打破了日军的经济封锁。在文化方面,开展扫盲运动,提高根据地人民的文化素质,宣传抗日思想,使根据地人民在思想上更加团结。

在抗日战争时期,文化战线成为了抗日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国各地的文化界人士纷纷行动起来,以笔为武器,宣传抗日思想,激发民族精神。

在文学领域,许多作家创作了大量反映抗战生活的作品。茅盾的《腐蚀》、老舍的《四世同堂》等小说,深刻地描绘了日军侵略下中国人民的苦难生活和不屈的反抗精神。诗歌方面,田间的《给战斗者》等诗作,以激昂的语言,呼唤人们投入战斗。戏剧界也积极响应,创作了许多抗日题材的话剧,如曹禺的《蜕变》等。这些作品在大后方和抗日根据地广泛传播,极大地鼓舞了人们的抗战热情。

新闻界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新华日报》作为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公开出版的机关报,积极宣传党的抗日主张和抗日根据地的建设成就,揭露日军的暴行和国民党反动派的阴谋。同时,许多外国记者来到中国,报道中国的抗战情况。埃德加·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向世界介绍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让更多的人了解到中国抗战的真实情况。

在国际上,中国的抗战得到了一些国家和人民的同情与援助。苏联向中国提供了大量的军事装备和物资,还派遣了志愿航空队来华作战。美国也通过租借法案等方式向中国提供援助。国际友人白求恩、柯棣华等不远万里来到中国,为中国抗战贡献了自己的生命。他们在抗日根据地为伤员治病,展现了伟大的国际主义精神。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