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村,这个被灾荒笼罩的小村落,宛如一片在狂风中飘摇的枯叶,随时可能被命运的风暴彻底碾碎。村子里弥漫着一股绝望的气息,那是饥饿、贫穷与无助交织而成的阴霾。
苏瑾,这个瘦弱却怀揣着巨大决心的少年,站在村子的小道上,眼神中透着一种与年龄不符的深沉与坚毅。他那黝黑的面庞在阳光的映照下,轮廓显得更加分明,高挺的鼻梁下,嘴唇因长时间的干裂微微起皮,却紧紧地抿着,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他内心的坚定。他的眼睛犹如深邃的湖水,尽管平静,却隐藏着一股涌动的力量,这股力量正等待着一个合适的时机喷薄而出。
他目光所及之处,皆是灾荒留下的疮痍。村中的房屋大多是用泥土和茅草搭建而成,如今在风雨的侵蚀下显得摇摇欲坠。墙壁上的泥块已经脱落了不少,露出里面参差不齐的树枝和竹片,就像一个个伤口,诉说着岁月的无情。屋顶的茅草也变得稀疏,阳光透过缝隙洒在屋内,斑驳陆离,仿佛是在给这破败的景象增添一抹荒诞的色彩。
苏瑾像往常一样在村子里走动,每一步都带着沉重的思考。他看到村里的一些妇女聚在一起,那是村子里唯一还留存着些许生气的角落。这些妇女们的面容都被生活的苦难刻上了深深的印记。她们大多身形消瘦,穿着补丁摞补丁的粗布衣裳,颜色早已在岁月的洗礼下变得黯淡无光。头发也只是随意地挽起,几缕散发在风中凌乱地舞动。
其中,张婶是最引人注目的一个。她是个寡妇,独自拉扯着一个年幼的孩子,生活的重担让她看起来比实际年龄更加苍老。她的眼睛深陷在眼窝里,周围布满了黑眼圈,那是无数个夜晚担忧和操劳的结果。她的皮肤粗糙得像砂纸,手上的青筋如同老树的根须般突兀地暴露着。她坐在一群妇女中间,手中拿着针线刺绣,那专注的神情仿佛周围的一切苦难都与她无关。她刺绣的动作熟练而又轻柔,每一针下去都像是在诉说着自己的故事。她绣的图案精美绝伦,有灵动的花鸟,那鸟儿的羽毛仿佛在微风中轻轻飘动,花朵的色彩鲜艳欲滴,仿佛能闻到阵阵花香;还有栩栩如生的人物,人物的表情细腻生动,仿佛下一秒就能从绣布上走下来。
苏瑾突然灵机一动,他想到在镇上曾经见过一些富贵人家的女眷对这类手工艺品十分喜爱。那是在他偶尔跟着村里的长辈去镇上赶集的时候看到的景象。镇上的街道宽敞而热闹,两旁林立着各种各样的店铺。那些富贵人家的女眷们穿着华丽的绸缎衣裳,发髻上插满了精美的珠翠,在丫鬟和仆人的簇拥下,悠闲地走在街道上。她们路过一个卖手工艺品的小摊位时,眼睛里流露出难以掩饰的喜爱之情,对着那些刺绣品爱不释手,还不停地和摊主讨价还价。如果能把这些刺绣拿到镇上去卖,说不定能换些粮食回来。
与此同时,他的目光也扫到了村里的男人们。村中的男人们大多有着古铜色的皮肤,那是在田间劳作被太阳晒就的颜色。他们身材魁梧,但在灾荒的折磨下也显得有些消瘦。他们有的坐在自家门口,眼神中透着迷茫和无助;有的聚在一起低声交谈,声音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担忧。苏瑾注意到有不少男人们会编织竹筐。这些男人们的手指粗大而粗糙,但是在编织竹筐的时候却异常灵活。他们将竹子劈成细长的竹条,然后熟练地交叉编织。这些竹筐编得结实耐用,竹条之间紧密相连,仿佛是一件精心打造的艺术品。这竹筐是农家日常劳作必不可少的工具,苏瑾心想,这竹筐在镇上的集市上应该也会有需求,比如那些小商贩需要用竹筐来装货物。
于是,苏瑾开始走家串户地劝说村民们把自己的手工艺品交给他去售卖。他首先来到了村里刺绣手艺最好的张婶家。张婶家的小院十分破旧,院墙是用石头和泥土堆砌而成的,有几处已经坍塌了,只能用一些树枝简单地拦住。院子里的地面坑洼不平,角落里还堆放着一些破旧的农具。苏瑾走进那狭小昏暗的屋子,屋子里弥漫着一股潮湿的气息。阳光只能从一扇小小的窗户透进来,微弱地照亮着屋内的一角。
张婶正在昏暗的屋子里刺绣,她坐在一张破旧的小凳子上,面前放着一个简陋的木架,绣布就绷在木架上。她听到苏瑾的脚步声,抬起头来,看到是苏瑾,努力挤出一丝微笑。那微笑中带着一丝疲惫和无奈,但也有对苏瑾这个懂事孩子的喜爱。
“小瑾啊,什么事呢?”张婶轻声问道。
苏瑾鼓起勇气说:“张婶,我有点事想跟您商量。”他的声音虽然还有些稚嫩,但却透着一种坚定。
张婶放下手中的针线,拍了拍身边的凳子,示意苏瑾坐下。苏瑾走过去,坐在张婶旁边,他看着张婶的眼睛,认真地说:“张婶,您看您刺绣这么好,我想把您绣的东西拿到镇上去卖,换些粮食和钱回来。”
张婶听了,眼中闪过一丝疑虑,她皱起眉头,看着苏瑾说:“小瑾啊,这能行吗?咱这穷乡僻壤的东西,镇上的人会要吗?”她的声音里充满了担忧,毕竟在她的认知里,自己刺绣只是为了打发时间,从未想过能靠这个换钱。
苏瑾连忙解释道:“张婶,您放心。我在镇上见过那些有钱人家的女眷,她们可喜欢这些刺绣了。您的刺绣这么精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