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南瓜书院>其他类型>巫山一段明之张皇后> 第213章 好事连连
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13章 好事连连(1 / 2)

“就这一项跟宝糖坊那边,这内库就足够丰盈。番薯今年丰收,老百姓能吃饱,余下来的粮食怎么着也能过个好年了。”

徐氏在心里盘算了一下感慨。

“就是特别顺。”

张欣猛点头。

这一年,确实是好事连连。

正如她之前想的,五叔周王搞粮食,十七叔宁王搞钱。

完全实现了。

特别是五叔的粮食这边,可预期的,大明朝老百姓不再可能吃不饱了。

事情要从去年十月份说起。

周王派人千里迢迢的送了几车地里长出来的东西给朱棣,问要不要推广种植。

按周王的详细说明,这是一年生草本植物,根茎,叶子,都能吃。

植物园的先生们根据性状跟来源,给这根茎起名叫番薯。

亩产方面番薯的地下根茎最少可以达一千斤到两千斤,都是实打实的重量,整块根茎连皮带肉都能吃,充饥效果比大米面条丝毫不差,可能还更抗饿一些。

地上的叶子要掐来煮了吃的话,几天就长一茬,算起来也有上百斤的样子。

当然,周王也说了缺点,番薯吃多了会胀气,爱放屁。

这预计一千斤到两千斤的亩产着实吓到了朱棣。

这会无论南边北边,大米,麦子种下去,上等肥田也不过是五百来斤,下等田连三百斤都算是多的。

如果在国内推广开去,老百姓全部种上番薯,就一亩地也完全够养活一家五口人一年。

五叔信里写的这种缺点,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这番薯,就是姚广孝种在花盆里的那棵南洋友人送的,根茎粗大的不知名植物培育出来。

之前在姚广孝手里的时候,花盆不适合,种完也没有施肥,这个根系就往细长了长,看起来就是平平无奇的一棵植物。

当时植物园的先生拿到了以后,看性状,就把这番薯归到薯类植物里去了。

种植本就是他们的强项,周王张罗的这群人,在植物园里研究了十几年了。

于是搭了暖棚,插千,组培,开始繁育。

有了专业人士接手以后,这番薯的长势喜人。

那一阵张欣还提供了大量的粪肥。

就姚广孝那一花盆番薯根,番薯苗,多管齐下,在五个月后,陆陆续续收获了差不多五十斤番薯。

周王找了死囚试吃,生着吃,煮熟了吃都可以,味道居然还是甜的。

这年头,糖就不是老百姓生活的必需品,只有特殊情况才能有口甜的入嘴。

周王当机立断,把这五十斤番薯全做了母本育苗。

一开始母本出苗仅仅够种一亩地,割完以后,不用过久又能再长出来。

最后五十斤番薯,种了差不多四亩多的地。

收成的时候收了差不多八千斤番薯。

周王立刻把番薯送了过来,连带着培育番薯的先生一起。

先生的建议是,番薯之前是在京城那种边疆之地种的。

通常无论什么粮食,在北方的亩产量都赶不上南方,人家想去大南方试种,还要实验具体哪种地更适合番薯生长。

于是朱棣就从大南边的皇庄里划拉了一座山头跟附近的田地,走水路以最快的速度把人送过去种番薯。

到了今年这会,番薯已经收获了两次,实验的结论也出来了。

性喜高温、光照,较耐旱,但不耐寒和不耐阴。

沙地、滩涂、盐碱地这种种粮食不行的边际土地也照样能种。

薯叶因为是匍匐生长的,即便在海边种植也不受台风影响。

亩产目前最高的去到了三千五百斤,最低的也有一千二百斤。而一亩地大概只需要三十斤番薯育苗。

这几项叠加在一起,其实就意味着大明朝有了一个特别高产还不择地的粮食。

喜得朱棣在上个月,大手笔的赏了周王五万两白银。

指明是给植物园这些周王称为先生的专业人员。

随着周王谢恩的奏折回来的,还有一包晶莹剔透的白砂糖。

植物园里的一位甘先生原本是专门研究甘蔗的种植。

这两年在京城这地界,其实不是很适合种甘蔗,所以甘蔗的种植方面没有获得什么突破性进展。

张欣当时让她二哥去接这些人来京城定居以后,因着这些人都是农业方面的好手,就把燕王府的藏书里,只要跟农业有关的,抄录了一份送给他们。

老先生闲来无事,看书,折腾炼糖。

还真就让他把白糖给折腾出来的了。

提取白砂糖的黄泥淋水法。

法子不费钱,不也费力,就是比现在的炼糖多一个步骤。

把甘蔗榨出来还煮到粘稠状的糖液,全部倒进瓦溜里面,也就是一个特别定制的大漏斗。

将大漏斗底下的小孔先用稻草塞上,再把甘蔗糖液倒进漏斗里,等糖液全部凝结成黑色沙糖以后,抽出用于阻塞的稻草,用特别调制的黄泥水冲进漏斗,黑色砂糖里的黑色杂质就会顺着水流,从底部小孔排出,剩下的就是白色砂糖了。

于是,皇家宝糖坊正式开张,这会日进斗金。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