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贼要求和罢战?”
李泰在听到这话之后,一时间也有些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这情况实在是有点超出了他的预料。
虽然说之前两国也曾有短暂的罢战盟约的和平期,但那时的背景较之当下还是有所不同。而且正因为有了之前那一次形同虚设的盟约的经历,也越发证明了东西之间想要罢战那就是扯淡,除非哪一方被彻底的干挺。
如今的北齐可是有着实实在在的领土和人口的损失,并不像之前那样还指望通过谈和来换回丢失的城地与被阻拦在宜阳的人马,这一次想要挽回损失只能通过战斗。
通过谈判来找回场子,可谓是既不符合正常人的智力水平,也不符合北齐一贯桀骜的作风。除非是开启谈判、彼此罢战本身就是北齐所需要达成的一个目标,为此甚至可以甘心承认如今已经造成的损失。
求和的信号是北齐方面的斥候所传递过来的,表示如果西魏愿意进行谈和的话,那么北齐方面会在近期内派遣使者前来磋商彼此谈和罢战的细节。
对于这一比较反常的情况,李泰猜测有两个可能。
第一就是北齐方面存心试探并作拖延,试探一下西魏还有没有继续推进以扩大战果的决心,通过谈判拖延魏军后续军事行动的节奏,从而争取更多的时间来筹措力量、准备反击。诸如眼下已经进入沁水河谷的齐军,可以借着谈判进行的同时加强对沁水河谷的封锁。
第二个可能,那就是北齐国中可能发生或者是即将发生什么重要的人事变故,必须要确保外部的相对稳定,从而集中力量来处理内部的矛盾和问题。莫非是齐主高洋挂了?
这两种情况可能性都不低,而在没有更多资讯流露可供更加精准的猜度判断的情况下,李泰也不能确定究竟是哪一种。
故而他的做法就是干脆不予理会,无论齐军是怎样的情况和意图,总是需要魏军方面做出反馈才能有所施展,而越是敌军所想要的便要反其道而行之总是没错的。
因此李泰索性就当没有这么一档子事,部伍休养与增遣斥候等诸事一切如常,不作其他调整。
魏军这里迟迟没有给予反馈,段韶方面则就有些不淡定了。一方面他确实需要尽快与西魏方面达成一定的罢战默契、从而让麾下所掌握的兵力稍微解放出来。另一方面,此次求和乃是他的自作主张,并非出于皇帝或者是其他人的授意。
虽然说段韶做出这样的决定的确是从大局考虑出发,毕竟眼下的北齐实在是经不起内忧外患的双重折腾,但也不能说是完全的大公无私。
从段韶自己的考量而言,他这么做的用心占比大约是在七分公心、三分私心。整体上当然是希望社稷国运能够稳中向好,而在国中即将掀起什么人事波澜的情况下,他又希望争取能让自己站在一个相对安全和稳定的位置上。
可是如果此番求和不成,段韶对外既要承受住西魏大军继续发起进攻的强大压力,对内或许还要面临着皇帝与一些朝中大臣的追究诘责,处境可就要变得艰难了。
原本在段韶看来,魏军的后路遭到斛律光所部人马的袭扰,应该也会心生退意。而且铜鞮水交战之后久久不前,也体现出魏军前进乏力。在这样的情况下己方主动示弱,对方顺势接受下来而后彼此磋商条件细节才算比较正常。
但是如今敌军一副有恃无恐的模样,战又不战、退又不退,对自己抛出的橄榄枝全不回应,这也不免让段韶自感头疼不已。
权衡一番之后,他还是决定再给斛律光方面增兵三千、以加强沁水河谷方面的魏军压力,同时也继续派遣心腹斥候向西魏方面释放求和的信号,希望西魏方面能够尽快给予回应。
他也不担心自己过于急切的表达或许会泄露出齐国目下内部不稳的现状,如今的齐国最大的不稳定因素就是齐主高洋,其人的精神和身体状态都非常令人堪忧。
但这在齐国也属于高度的机密,只有为数不多的人才能知晓。其他人所知无非皇帝行事有些荒唐暴虐,是并不会轻易联想到正当壮年的皇帝陛下已经是疾病缠身。李伯山这个敌国首脑当然也不能对皇帝的健康状况了如指掌,随着其消耗逐渐加剧而向前拓进的空间则不大,终究还是会同意谈和的。
不过段韶这一番思考也只是针对正常人才可成立,但却并不包括某些挂逼。李泰非但心里清楚高洋健康不佳,甚至从一开始就将之列为齐军急于求和罢兵的一个重要原因和可能。
随着段韶方面表露的越急切,李泰越发肯定北齐内部肯定是有大雷即将要爆了。因为如果仅仅只是试探的话,之前那么一次已经可以试探出许多讯息,大可不必一而再再而三的频频如此。
在有了更多的猜测之后,李泰对于谈和也有了一点兴趣。于是他便首次通过前方的斥候向对面传递一个信号,谈和可以,但是需要已经进入沁水河谷的齐军撤离沁水,并且归还郭彦、是云宝等诸前后战死将士的尸首。只有先做到这两点,魏军才会考虑彼此开始进行谈判。
段韶在收到魏军方面的回应后,心情可谓喜忧参半。尽管魏军给出了回应,但所开出的条件却都不怎么好完成,尤其是让斛律光所部人马撤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