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就说小苏经略相公立的是不是大功,是吧?既然是,为什麽不给封赏?
呵呵,还说你们不是奸臣!
王珪自然不想担这样的罪责,但难道他蔡确便想担这样的罪责麽?
所以,能够给苏允封赏自然是最好,若是被阻拦,那也好办,直接将罪责推到王珪与张璪的身上去,嘿嘿,这两人一直跟苏允便有龃龉,把他们推出去岂不是正好?
想及至此,蔡确点点头道:「好,那就按照王相的想法来,我们中书会拟出来方案,到时候请门下尚书二省定夺便是。」
王珪见到蔡确好不容易将大家聚集起来,却这般容易便听从了自己的意见,顿时心下有些疑惑,但见蔡确脸上微微挂着笑容,心中忽而一惊:这蔡贼想要陷我于不义!
王珪的脑筋转得极快,很快便想明白了其中的门道,顿时出了一身冷汗,若是真要这般传出去,那他王珪的名声便算是彻底臭了!
三旨相公算是坏名声吗?
无错版本在69书吧读!6=9+书_吧首发本小说。
其实不过是有人嘲讽他听话罢了,不算是特别坏的名声,但若是沾染上奸臣名声,那名声就算是坏掉了。
虽说新党被旧党诟病说是一群小人,但民间也知道变法之际,相互倾轧也是正常。
但这种迫害对外战争的功臣名声,那可就是民族罪人了,这种名声真是万万不可以有的。
王珪脑筋快速转动,心中想道:「这个名声决计不可以沾上,若是沾上这名声,老夫晚年可能会因此而凄凉。
老夫再怎麽说都好,都算是当朝首相,苏允被压制,许多人定然不明所以,认为老夫与苏允有过龃龉,老夫又是首相,定然是老夫压他一头,罪责定然是老夫给顶了。
届时官家若是要撇清自己,定然要拿老夫来顶嘴,到时候老夫是百口莫辩矣!」
绝对不能给他们这个机会!
是了,苏辙那家伙最近已经知谏院,若是老夫胆敢在这个事情上作梗,这家伙就该率先发难了,呵呵,那家伙估计天天在想着寻老夫麻烦了,老夫不能给他这个把柄!
王珪外号为三旨相公,但他只是对赵顼温顺,并不代表他没有决断,想及至此,断然道:「苏经略精于军事,路经略使这一差遣不可更易,还是留他在这个差遣上继续干,但寄禄官阶我提议升一阶,为朝散大夫,差遣上去了起居郎,改为中书舍人!」
在场众人尽皆一惊。
寄禄官阶上升一级倒不算什麽,这也算是题中应有之意,让苏允留守路经略使不算好也不算坏(在他们眼中看来),但这中书舍人一职,可不是那麽简单的。
大宋朝有一些岗位是比较有象徵意义的,比如说馆职(学士等)丶四入头(御史中丞丶知开封府丶翰林学士丶三司使),还有起居舍人丶中书舍人这些职位。
馆职意味着身份清贵,四入头意味着将要进入最高宰执,而起居舍人丶中书舍人一个意味着靠近了权力中心,一个意味着在权力中心中拥有了实权!
尤其是元丰改制之后,中书舍人重新拥有了负责起草丶修改和传达皇帝的命令和文书的权力,他们的工作直接关系到朝廷的决策和政务的运转,甚至可以封还三省以及官家的词头。
大约可以这麽理解,一个文官一旦成为了中书舍人,便意味着他朝着宰执之位踏进了坚实的一步!
因为许多翰林学士是从中书舍人一职升迁上去的。
而翰林学士与中书舍人只是级别上有些差别,其职责上其实是类似的,因此两个职位并称两制官,翰林学士为外制,中书舍人为内制。
也就是说,苏允虽然还是路经略使,但有了一个中书舍人的差遣,那苏允虽然在外,但权力之重,称一声朝廷重臣,绝对不是恭维,而是一句实话而已!
蔡确神色阴晴不定的看着王珪。
这王鸡贼!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