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南瓜书院>历史军事>大明:我爷爷是朱元璋> 第四百八十二章:症结所在
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四百八十二章:症结所在(1 / 2)

从洪武大帝的角度来说,淮西和浙东这两派斗得越狠,他的位置越稳。

当然,这种斗争,得在合理的控制范围内。双方既要有一定的内斗,但同时也得一起努力做事。

就这样,按照这个方针,接下来的几年里,浙东和淮西这两帮人,虽然彼此之间看着对方都不太顺眼,但还是一起干活。

有洪武大帝在上面压着,大家也不敢斗得太厉害,反倒是合作更多一点。

就这样,过了几年之后,第一个改变出现了。

公元1363年,鄱阳湖之战爆发。这场大战结束之后,洪武大帝彻底战胜了陈友谅。

而且,陈友谅本人死在了战争当中,他的长子也被洪武大帝活捉。所以再之后,洪武大帝只用了短短半年时间,就彻底鲸吞了陈友谅的全部地盘,一跃成为整个南方最大的起义军势力。

陈友谅的败亡,彻底改变了洪武大帝阵营的一切。

要知道,在这之前,洪武大帝的地盘,只是局限于以南京为核心的一部分区域而已。

不管是地盘大小,还是统治人数,洪武大帝都远不如陈友谅。所以,在鄱阳湖大战结束之前,洪武大帝自己也没想到,自己迅速吞并陈友谅的所有地盘!

而接下来,在吞并陈友谅地盘期间,一个新的问题就出现。这个问题就是,洪武大帝手下的文治官员,又不够了。

要知道,当时陈友谅麾下的人员规模,数倍于洪武大帝。

军队这边,洪武大帝可以把陈友谅的军队打乱重分,整编到自己队伍里。但是在地方上,就算一个县派十个文官,那整个陈友谅的地盘,依然需要上千个中下层文官!

这么多文官,洪武大帝上哪里找去?

所以没有办法,当时的洪武大帝,注定不可能对这些地盘,进行彻底的清洗。他只能选择招抚,继续任用原属于陈友谅麾下的地方官。

好在陈友谅本人也是篡位上去的,这些地方官本来也不太服他。在洪武大帝本人表现出足够的善意之后,他们很快就向大明臣服了。

可是再之后,当这些地方官进入洪武大帝麾下之后,他们却忽然发现,原来洪武大帝麾下的官员,也并不是铁板一块,他们也分成了淮西和浙东这两个团体。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得站队。

那么接下来,这些投靠过来的官员,就必须得选一派站队,这样才能站稳脚跟。

而在这个过程当中,大部分的官员,都选择了浙东这一派。他们未必想要明确结党,但读书人的本能,还是让他们选择了更有文化的浙东派,作为自己的依附对象。

就这样,浙东派迅速获得了大量的有生力量。

更关键的是,接下来,因为陈友谅的败亡,洪武大帝成了南方最大的起义军势力。

此后短短三年多的时间里,洪武大帝就横扫江南,先后灭掉了张士诚、方国珍以及陈友定等其他几家势力。经过这三年的扩张之后,地盘再次翻了一倍,彻底扫平了整个江南。

在这个过程当中,之前文官数量不足的情况,自然再次出现了。所以洪武大帝就只能重复之前的做法,不断收编当地的地方官,让他们为自己做事。

而这些地方官投降之后,自然也需要开始在淮西派和浙东派之间进行选择。

就这样,两派的实力越来越强。而随着人越来越多,矛盾也就越来越多。

最关键的是,随着招降的地方官加入,一个新的矛盾,开始卷进来了。

这个矛盾,就是地方和中央的矛盾。

因为这些地方官,在当地都比较有影响力,而且大多和当地的地主家族有联系。所以他们代表的,往往是地方上的地主阶层的利益。而洪武大帝那边,则更倾向于。所以接下来,中央和地方的权力斗争矛盾,就开始卷入到淮西浙东两派的斗争里面。

这一下,双方的关系更复杂了。

再之后,等到公元1367年,第二个变化出现了。这一年,因为洪武大帝彻底统一了南方,所以洪武大帝在南京正式称帝,明朝正式开国。

同时洪武大帝又以徐达为大将,正式带兵开始北伐。

而接下来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北伐军势如破竹,先拿下了山东河南等地,然后兵锋直指河北,最终占领了北京。

拿下北京之后,徐达又折而向西,迅速占领了山西,之后又拿下了陕甘等地。

所以,短短两年之内,大明的地盘,就再次翻了一倍!而随着明朝地盘的迅速扩张,之前接收投降官员的过程,再次重复上演。很多原属于元朝的官员,开始投降明朝,摇身一变成了大明的官员。

但同时,因为北伐的速度太快,很多问题也开始逐渐出现。在这之后,随着北方元朝官员的投降,之前元朝一直没有解决的民族问题,以及南人和北人区别问题,也同时被明朝给继承了。而这些矛盾,最后就全都以浙东和淮西两党斗争的形式,展现了出来。

马皇后清了清嗓子轻声说道:“以上这些,就是淮西党和浙东党,大致的成型过程。看过这段历史之后,你大概就能想明白很多问题。为啥开国之前,似乎没有什么党争,但是随着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