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一席之位。
虽说年龄稚嫩了一些,但数学这门学科,并不是年龄越大就越好。
二十五到四十五岁之间,是钻研数学的黄金生涯,再小,脑海中的基础知识不足,无法铺好地基,再大,思维就开始固化和老化了,也很难做出什么样的成果。
当然,这个年龄段并不适用于所有人,特别是具有极佳数学天赋的天才们。
比如舒尔茨和陶哲轩这些被上帝宠爱的天才数学家,均在二十岁出头的年龄在数学界做出来巨大的贡献。
毫无疑问,徐川也是这样的天才,而且比舒尔茨和陶哲轩更甚。毕竟前两者可没有过十八九岁就解决了世界级数学难题的成就。
所以对于徐川的研究,德利涅和威腾都相当感兴趣。
......
“‘微分代数簇的不可缩分解’的不可约微分代数簇分解域论代数簇关联法。”
第一张稿纸上,占据了的最上层的醒目标题映入了德利涅和威腾教授的眼中,让两人心头一震,不约而同的抬起头对视了一眼,而后又低头看向了证明过程。
微分代数簇的不可缩分解问题,继weylberry猜想后的又一个世界级数学难题。
在普林斯顿学习一年多的时间后,他们这位学生终于将注意力又集中到数学这一领域上来了吗?
相比较weylberry猜想来说,微分代数簇的不可缩分解问题在难度上并不差很多,因为这是代数几何和微分方程之间的桥梁。
如果能解决这个问题,数学界就能将代数几何推广到代数微分方程与微分多项式上去。
不过难度虽然不差,但相对比weylberry猜想的完整度来说,微分代数簇的不可缩分解问题的完整度还是要差不少了。
weylberry猜想是个完整的猜想,从弱weylberry猜想到完整的weylberry猜想证明,都从未有人突破过。
而微分代数簇的不可缩分解问题结果很早之前就已经被定义,微分代数簇的不可缩分解是存在的。
只不过数学家至今没能找到一条可以通向最终定义的路。
另一方面,则是这个问题还有着另外一个‘同父异母’的弟弟:‘差分代数簇的不可约分解’。
微分代数簇的不可缩分解和差分代数簇的不可约分解问题其实都来源于ritt吴零点分解定理,也都被ritt吴零点分解定理分别解决了一部分。
不过ritt吴零点分解定理在这两个问题上仍然存在着一定局限性。
一个是需要进一步得到不可缩分解,另一个则是未能给出一个算法将差分代数方程的解集分解为不可约差分代数簇。
如果能同时解决这两个问题的话,系统性的难度就能超越weylberry猜想了,但单一的微分代数簇的不可缩分解问题,难度的确比不上weylberry猜想。
不过要想解决这两个问题谈何容易。
特别是其中的差分代数簇的不可约分解问题,单独拿出来难度也不比weylberry猜想低多少。
尽管早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就已经被 ritt等人证明了:“任意一个差分代数簇可以分解为不可约差分代数簇的并。”
但时至今日,时间过去了近一个世纪了,依旧还没有人能给出一个算法将差分代数方程的解集分解为不可约差分代数簇。
这七八十年的时间过去,并不是没有人尝试过解决这个问题。
包括证明了“任意一个差分代数簇可以分解为不可约差分代数簇的并”的ritt等人也尝试过将 ritt吴零点分解定理推广到代数差分方程。
但所得到的结果可以将差分代数簇分解为zero(s)=∪/kzero(sat(ask))的形式而已,剩下,就无法再进行推进了。
如果再过十几年,这个问题依旧没人能够解决的话,那它将成为典型的世纪性难题。
.......
办公室中,德利涅和威腾沉浸在手中的稿件中。
而徐川则是熟练的从导师的办公室中的摸出来了一份最新一期的《数学年刊看了起来。
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中,这类的顶级期刊很多,几乎任何一位教授,无论是数学,还是物理,亦或者其他自然学科,办公室中基本都有着一大堆的各类期刊。
有些是教授自己订阅的,而有些则是期刊主动送过来的。德利涅和威腾,自然是后者。
这和这两位顶级大老身兼各种顶级期刊的学术编辑有关系。
毕竟在学术界,一般情况下,同行评审是一种义务劳动,没有任何金钱酬劳。
这种情况下,期刊为了能找到合适的审稿人,自然会付出一些其他的东西。比如此前审稿人的投稿免版面费,赠送期刊论文之类的。
当然,除了这些外,还有一些隐形的其他福利,比如提高个人声誉、时刻更新自己的对当下科研热点的把握等等。
毕竟同行评审你审核的都是最新的学术论文,能够从评审的稿件中获取不同的想法、技术和切入角度,开阔眼界,以及从其他研究人员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