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大的电流从线路中涌入大型强粒子对撞机中。通过液态氮、氦进行超低温冷冻的超导磁铁产生环形强磁场,然后再利用电场给带电粒子加速。
被加速后的带电粒子在磁场中运动会受到洛伦兹力,洛伦兹力使带电粒子做圆周运动,从而实现反复加速去接近光速。
这是对撞机运行的原理。
但是微观粒子也受相对论效应限制,其速度只能不断接近光速,而不能达到光速。
而且随着速度的增加,粒子相对论质量增加,质荷比变大,使得加速越来越困难。
除此之外,这种原理决定了只有带电粒子可以在对撞机中进行加速,比如电子、正电子、质子和反质子等等。
只有能被环形强磁场影响到的东西,才能用于对撞实验。
这其实和可控核聚变技术有些类似。
可控核聚变其实也是通过超强磁场或者类似的技术,将反应堆内的超高温等离子体的控制住,然后实现发电的。
当然,这只是从基础来看的,实际细节的话,两者差距还是挺大的。
.....
两束携带着超过万亿电子伏特的高能光速在长达二十七公里的加速管道中不断前进、加速、在交汇处碰撞,产生勐烈而闪耀的光芒。
这些光芒被部署在交汇处的探测器捕捉到,进而演变成一个个的数据和一副副的能谱图像。
随着lhc的运行,每一分每一秒都有大量的对撞实验数据出现。
对于重生后可以算是主导的第一次对撞实验,徐川还是挺感兴趣的。
他跟随着的工组人员站在了一线实验室中,站在身旁的还有南大、华科大、交大的三位带队院士。
这里是接收的粒子对撞机对撞数据的第一线,探测器捕捉到的任何数据都会在这里的显示屏上呈现。
如果对高能领域和数学分析很熟悉的话,这些初始数据也够你察觉到什么了。
而在这方面,徐川也不会谦虚。
不说是世界第一第二什么的,也至少在前五。
毕竟前世他通过脚下这台对撞机发现那么多的东西。
轴粒子、暗物质、暗能量、惰性中微子.....等等,在未来十多年时间,他凭借着这些发现以及对应的理论,被誉为当代物理学界第一人。
而即便是纵观整个近代历史,能排在他前面的也就牛顿、爱因斯坦和麦克斯韦这三位大老了。
牛顿以经典力学开创了物理学的一个新时代,经典物理学时代。
爱因斯坦以相对论作为现代物理学中的一大支柱,开创了现代科学技术新纪元。
而麦克斯韦则以经典电磁学开创了信息时代。
至于他,则以暗物质、暗能量结合引力子理论为基础颠覆了传统的物理学规则,改写了人们对物质的认知与定义。
尽管在那之后他还来不及继续研究些什么,甚至都还来不及研究如何捕捉利用暗物质暗能量就被送回了老家。
但开创的成就却依旧耀眼于整个世界。
......
一线实验室的显示屏上,脚下的粒子对撞机产生的数据在上面刻画出一个个的信号点。
徐川饶有兴趣的盯着屏幕,注视着上面那充满熟悉感的数据。
如果是前世,在大量的信号数据中,他可能还会迷茫一下。
毕竟这些数据还只是初始数据,仅仅经过了初步处理,密集繁琐而又重复。
但重生后,也不知道是不是和这辈子主修数学有关,他对数学的灵敏度提升了一大截。
这的确是意外的惊喜。
因为不管是数学研究,还是物理研究,亦或者是材料研究,都需要不低的数学能力作为基础。
当然,想要依赖这灵敏度从一线实验室中找到希格斯与第三代重夸克的汤川耦合现象数据,几乎是不可能的一件事情。
毕竟这些数据还没有经过超级计算机加工,里面包含了各种杂质与无用数据。
对于这个,徐川也了解,所以看了一会后就没再关注了。
十月份重启对撞实验,有关希格斯与第三代重夸克的汤川耦合现象的实验持续了整整两天的时间。
这两天,对撞机产生属于数以万亿计算的数据,而这些数据中的绝大部分都会被超级计算机经过筛选后抛弃。
而剩下的部分,则会经过再次整理后送到数据库中,供物理专家申请使用。
这次的实验,第一批申请对撞数据的,自然是华国的三所高校。
这是已经预定了的事情。
毕竟希格斯与第三代重夸克的汤川耦合的最理想搜索衰变通道是徐川计算出来的,他有一定的建议权和处理权。
不过除了华国的三所高校外,也有其他的高校和实验室同样申请了对撞数据,且获得了批准。
这或许会让人觉得有些有失偏颇,但在却是很正常的一件事情。
如果这次研究出希格斯与第三代重夸克的汤川耦合的最理想搜索衰变通道是米国学者或者欧洲学者。
在他们获得第一批数据使用权时,华国也可以申请第一批的实验数据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