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南瓜书院>其他类型>买活> 800. 她改变了时代 羊城港.谢双瑶 六姐高……
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800. 她改变了时代 羊城港.谢双瑶 六姐高……(1 / 3)

“哦?这就是马里帝国的老国王送给朱立安的黄金面具?”

羊城港外,新建成的衙门官署之中,谢双瑶饶有兴致地掂量起了面前放置着的暗黄色面具,“没想到,北非还挺喜欢搞面具的,这个面具的美术风格和埃及有点像啊,图坦卡蒙的面具什么的——文明程度停滞在某个阶段的帝国,似乎都喜欢搞面具,三星堆的面具也有点非人的感觉,当然,我是外行了,但我感觉那时期的文物还真有点微妙的相似啊。”

当然了,很难有人接得上这个话,因为马里帝国面具是在场所有人唯一见到的文物,其余两件文物,他们连仿制品和图片都没有看过,一如既往,谢双瑶随口一句话,体现的就是她身为天人过人的见识,只有马脸小吴敢公然给她锐利的一瞥,仿佛是提醒谢双瑶似的,她开始报这个面具的数据了,“重562克,这个面具并不是纯金,经测量是粗劣的金银合金,可能和非洲的提炼工艺有关,也或许是因为纯金太软,不方便进行细节打造,根据我们的判断,这个面具采取的是模具制造结合手工敲制的办法,所以可以看到面具上方有细小的捶打痕迹,但整体而言还是采用的倒模工艺,看来马里帝国的合金工艺虽然粗糙,但已经具备了流水线制造黄金饰品的能力……”

救命了,固然,任何物品度具备多维度的信息交换功用,谢双瑶拿着面具也能说出一二三四来,但她想知道、想利用的可绝非这些技术细节,她捂着耳朵示意马脸小吴不要再唠叨,小心地把面具放回了盒子里,“原品还是要还给朱立安的,找匠人做个仿制品,这会是买马友谊最好的证据,值得展示在大博物馆中,作为目前来说海外文物区的镇馆之宝。”

“不是海外文物,而是买化地区——潜在的买化地区。”

马脸小吴有些圆滑地纠正着,谢双瑶也不禁失笑,“对对对,潜在的买化地区——这话说得很对,不是为了输出我们的道统,遏制欧罗巴人发展壮大,我我们何必费力远航到马里去做生意?维护这条航道要付出的成本可不低。”

但是,这还是非做不可的事情,而且越早越好,现在就要比十年后来得好,如果谢双瑶记得不错的话,在这个时间段,欧罗巴人在非洲的势力还不是那么根深蒂固——根本没到划分殖民地,任命总督的地步,也没有培养出数目庞大的买办阶级,并且把各部落之间的仇恨挑拨到积重难返的地步,真到了那时候,非洲的局势就变成一团乱麻了,想要解决非洲的困局,在坚持解放战争立场这个前提之下,难度极高。

欧罗巴人对非洲的控制达到高峰,至少是一百到一百五十年之后的事情,这会儿,英吉利、法兰西还没有开始大规模的海外殖民,而弗朗机的无敌舰队才刚刚开始由盛转衰,他们在非洲的势力仅限于维持圣多美岛的绝对控制权,在卢安达往下的南非,还没有什么欧罗巴国家拥有值得一提的陆上势力,基本上也就是搞个村落建造港口,和当地的土人酋长达成一致,互相分红,事实上控制港口一小块地方就已经很不错了。

这也是因为北非和南非的发展程度,自古以来就有很大差距,南部非洲正是因为气候太好了,搞得土壤非常贫瘠,基本发展不了农耕,原住民又不会堆肥育肥,所以基本上是以游牧为主,很难发展出比较稳固的帝国,曾有的一些古国,也因为国民迁徙频繁,比较像是部落联盟,就没有进入封建统治的可能。

谢双瑶自己是去过非洲的,她认为把南北非洲混为一谈,其实是外国人的傲慢了,非洲人内部的人种、文化差异要比白种人、黄种人还大得多了。北非那块环地中海地区,孕育的可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漫长王朝,可不知道为什么,很多人在谈论非洲的时候,又会下意识地忽略埃及,把整个非洲全看成是原始社会。

北非……值得布局,在南非那块的几个港口,至少也要达成双方的相安无事,保证买活军的通行权,要办到这点,可以试着结交现在还没有劣迹的欧罗巴国家,比如说弗朗机人的老仇家英吉利人,谢双瑶摸着下巴开始翻文档了:这个时期英国那边是谁当政?这个还是很好查的,不像是非洲,基本就没什么史料记载,除了欧罗巴人的精神老家埃及之外,其余地方的考古学在后世也超级冷门,就像是南洋的很多小国小族,资料少得可怜。

从这点来说,欧罗巴已经算是紧随在华夏之后的开化大洲了,华夏国民习惯了本国历史的传承有序,根本想不到,能就史料进行细节争辩,在全人类角度来说是一件多么奢侈的事情。纵观全球,也只有寥寥几个文明能做到这一点,其余成百上千个民族,血缘虽然流传,但文明失落了就是失落了,根本找不回来,甚至还会出现乱认祖宗的事情,仔细想想这是多么的可笑!

只有富户才能修族谱啊,就这点来说,华夏还算是混得不错的了,固然也有穷困潦倒的时候,可这段时间不至于长到断代,也不像是埃及,要不是吃了沙漠气候的红利,历史早被忘光了,人种固然还在,但文明已经是死文明了,就像是现在,埃及行省绝大多数住民都相信,埃及天经地义就是奥斯曼帝国的一部分,法老时期的荣光现在也就只有欧罗巴、君士坦丁堡的一些学者还记得。要等到数百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