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道,不敢离乡,就怕不能给老人送终的大伯一家子,这才下定决心,和栓子一起带着老人来了买地,在许县安家,又很快托人带话,把亲眷们一一都带到买地来享福——从后来的亲眷口中,他们也是得知了家乡又有旱灾地动,又绝收了一年,若不是到处都种了土豆,还不知道要饿死多少人呢!
一家人能过上现在的安稳日子,全都是仰仗老人家的决断啊,大家一面后怕,一面也都更敬畏祖母了——他们在老家,说是大地主,那是玩笑话了,但家里也是有几十亩地,平日里常年雇着帮工的,算是一村里日子最殷实的人家,因为及时南下,把土地都出脱了,到底是换了现银在手上,来买地也有个根基,不必从苦工做起攒钱,得以出手就是开厂,做起来了,就是立足了,原本的体面不但得以维持,而且手头还比从前更宽裕,日子要更好过得多。
若是迟上一年呢?这样的小地主人家,抵御风险的能力也是很差的,一两年的歉收、灾变,就能让他们耗尽了储蓄,哪怕是晚一年南下,日子都可能是截然不同,这要是当年张罗不起买卖,一家人各寻差事,进厂做工,去店里帮忙什么的,人心一散,想要再铺开这个摊子那就很难了。因此,不要小看这早走一年,对于栓子家里来说,这就是一个天,一个地的区别。
也是因此,在栓子家里,祖母的权威是至高无上的,不论大伯、叔、四叔还是几个姑姑、姑父,都是极为信服。而栓子想要到景德镇发展,非得说服了祖母,让她点头不可,否则,家里不给出钱出力,他一个光身汉去了那里,想要站住脚跟谈何容易?就不说开厂开矿了,能找个不被本地人欺压的工作都难,非得和敏朝的老传统一样,夹着尾巴做人,设法和本地的大族结亲,找到了靠山,才能有点尊严,有资格谈点雄心。
但偏偏,老祖母对于栓子的这个计划,却是异常的不看好——栓子本身父亲早逝,母亲改嫁,没几年跟着那边的汉子去了外地谋生,也没了音信,他是在祖母屋子里长起来的,老人家也是怜惜孤孙,一向最疼爱他,现在他要独自去景德镇发展,老人家很舍不得,直说要留他在身边给自己送终——比起去景德镇开厂,她是认为栓子应该尽快找一门亲事,让她在合眼之前能看到下一代,她才能放心呢。
在今日之前,这是老人家一贯的说辞,也就是眼看着栓子当真是用了心的,并非一时兴起,甚至还带她到江左道这里走了一遭,让她看到了这几年江左这里民风的变化——早不是他们经过时的样子了,也是买化得厉害,她的话风一时才有些松动,认真地对栓子说道,“你想自己当门立户,这是你有心气儿,婆只有高兴的,但你要去景德镇开厂,我仍是觉得此事不中……依我说,你和方家那个小伙儿多学学,岂不是好?”
“你不成亲,要去谈新式恋爱,我也不拦着你,那你就趁还没家累这几年,多读读书不好?我是想着,最好你也能进个什么专门学校去,别的不学,只把烧砖的事情闹明白了,有这手艺在,走遍天下也不愁立不起来,又何必现在去景德镇吃这个苦呢?你说咱们家凭什么在许县站住脚,凭什么过上如今这样的日子?还不就是因为咱们家的人会钻研,烧的砖比别家的好?栓,这才是我们家的根子!不在砖厂,在这个钻研的劲儿上!”
这话说出来,栓子不吭声了,低头吃茶不语,老太太把自己杯子递过去,叫他也喝点甜的润口,她眼里满是慈爱:是个孝顺孙子,别看出手大方,自己连一杯茶也不知道泡,好东西全孝敬给她。小儿子大孙子,自古以来最贴心。
“等你把这学问钻出来了,到时候,你要去哪里,婆不拦着你,也别担心钱不凑手——我这里都给你攒着呢——”
“婆你bei说这话了!”
栓子一下醒过神,忙摇了摇头,“你那点钱还攒什么?你都吃了花了,可甭留给我,留给我我也不要——”
他粗暴地打断了祖母的话,又把话题兜了回来,“你这道理我也懂,俺们家能在许县开厂子,其实就是因为烧的砖比别家的耐用,配比方子比别家的好,这就占住了先机——”
这话不假,栓子一家在买地站住跟脚,从小地主转变为小工厂主,其中的契机就是他们家祖传的砖窑技艺,以及钻研精神——他们家到许县不久,就敏锐地意识到了砖瓦市场的庞大,以及供给上的吃力:很简单的道理,买地的百姓日子比从前要富裕得多,不但能够吃饱穿暖,而且还能存下钱来,那么,用屁股想都知道,有钱了要做的是什么?肯定是修房子!
原本住草棚泥房的,现在想住砖瓦房,开玻璃窗,原来能住砖瓦房的,现在想在城里买水泥房,哪怕人口的流动再剧烈,那也是一家里若干人流动,也总还有人是留下来的,这种修造房屋的原始欲.望,促生了对砖瓦几乎是无限的诉求,买地衙门自己的砖窑,以及许县本地的烧砖人家,已经完全无法弥合上这个缺口了(很多烧砖的匠人也被官窑吸纳进去了),这就给栓子一家人留下了一个缺口。
当然了,买地这里,百川归流,各种人才都比别处要多,烧砖也不是什么太难的手艺,说难听点,村子里自己开窑烧点土砖都是有的,市场上的竞争也是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