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蛟龙,你这小子,还真是将门虎子啊,怎么,耐不住寂寞了?”
曹蛟龙的自告奋勇,倒并没让大家惊讶,众人或多或少都露出了会心的笑容,书记员更是风趣地说,“真是个彪小子,武大郎放风筝——出手就不高!傻小子,你也不想想,虽说你家老子是退下来了,可你叔叔还在对面呢,真要把你往北边派,和亲人真刀真枪的见了面,你下得了手吗?”
一说到这里,笑声便更大了,曹蛟龙面上一红,没有再犟嘴——这是军队,不是什么闲散戏班子,就是戏班子那也没有和班主顶嘴的,就算理在自己这儿,也没好果子吃。
“不过你这话倒是提醒我了,之江道你最好也别去,一会吧,等这儿事完了,我领你问问去,像你们这样的情况,上头肯定是会有特别吩咐,统一安排的。”
等大家都笑完了,书记员也轻松地说着,于是一干战友立刻都对曹蛟龙嘲笑了起来,“之江道的大肥肉吃不上喽,蛟龙!”
“哈哈,喜欢啃骨头是吧,没准把你派去二连,去闽西山区打仗!”
一个班的战友之间门,彼此互相开开玩笑,这也是很正常的事情,曹蛟龙并不介意,只是从他们挥了挥拳头,就坐在一边安静等待起来了:其实就是去闽西,他也是情愿的,他来买地这里当兵,肯定不是为了积攒功劳,攒政审分、挣前程,要说的话,最根本的目的,还是为了学习打仗的方式,所以,不论去哪里,只要是有仗打,那就比日常执勤,维系秩序,和老百姓打交道来得强。
“走,叫上一班的武宁奇,”等到大家的遗书都登记留档了,书记员便带上曹蛟龙,去找连长了。“咱们连这批就你和武宁奇两个军二代,别人都比你们早来。”
不错,像是曹蛟龙这样身份的兵士,在买地军队里虽不说遍地都是吧,但也并非只有一两个如此罕见,敏朝的名将派子侄来买地从军,已经蔚然成为一股潮流了,最先开了这个头的,应该是去买活军那里治病的沈士宏沈将军,沈将军是和东江军的毛振南不和,主动告老还乡的。他的身体也的确不好,据说病危时连走路都是踉跄,回乡疗养之后,辗转听人介绍,说是买地的医院,对于这种毛病或许有一定的办法,于是便携带家人去买地治病。
等到了买地之后,他人是养好了,同时也顺便把自己的两个义子,送入买地的军队服役,面对朝廷的诘问,沈士宏号称自己问心无愧,只是为了学习买地治兵的精要,获取更多情报,向朝廷上书——这话其实倒也不是没有道理,人人都知道,朝廷反正是打不过买地的,继续维持这样的局面,只会继续打不过,那么,只要买地肯收的话,派身边的子侄参军,去学学买地的精要,又有什么不可呢?
由于买地已经接纳了那两个义子的关系,朝廷经过深思熟虑,也就并未追究沈士宏的责任,只是严厉申饬而已。但是,对武将来说,最不怕的就是申饬了,倘若只有申饬,那是根本不足以拦住他们的。
于是,在沈士宏安然落地之后,袁礼卿家中子侄,熊飞白家中子侄……辽东边境的武将,纷纷把自己家中的子侄送来买地,唯恐慢了旁人一步——这里的道理,是很容易弄明白的,这些武将的根基在辽东,而现在谁都知道,辽东是否能够守住,影响的是京城的生死安危不错,但关键点却完全在买活军这里。买活军要他们守得住,他们就守得住,买活军要他们守不住,辽东不可能守得住!
——辽饷,买活军运的,而且还是买活军出的,红衣小炮,买活军给的,光是这两件事,就足以让买活军成为辽东的太上皇了,东江军的毛振南,本来是个破落户,穷得也就比乞丐好一点儿,治下年年饿死人,现在呢?
高丽王!东江王!在高丽、辽东纵横捭阖,直接把高丽两个道都占成汉人的地方了,这还不说,高丽人因为跟着汉人好处大,纷纷投奔买活军,直接绕过李朝王室,声称高丽自古以来就是华夏领土——箕子朝鲜这是高丽半岛最早的政权,这是毋庸置疑的事情,箕子是谁?纣王的叔父!高丽的祖先难道不是华夏人吗?
再说了,高丽到现在都还在用汉字呢,虽然会说汉语的人不多,但华夏子民的标准中,好像只说‘掌握汉语’,没有指明是口语还是文字啊,那些希望买地的高产粮种、便宜棉花以及低地租制度,能够早日蔓延到全境的寒门士人,生怕买地对于高丽没有兴趣似的,想方设法地论证高丽子民就是华夏子民——虽然眼下已经有了他们自己的注音文字,但高丽上下在文字上普遍还是用汉字,这也是不争的事实。难道高丽不该算是华夏的领土吗?买活军应该在收复辽东的同时,顺便将高丽也收复了才对啊!
当然了,这只是在依附于东江军生活的平安道、黄海道,因为享受到了买地的好处才蔓延出来的思潮,高丽的主流贵族,对于这样的想法肯定是极其排斥的,只不过无奈于国力弱小,在东江军、买地、敏朝和建贼这四方势力之中,他们是一个也得罪不起,当然最不敢得罪的还是买地,所以只能保持忍耐罢了。
东江军这里,也是保持了一定的克制,把汉人势力局限在平安道、黄海道这两道而已,每年给汉城的‘毛米’赋税,也是如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