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了,还有一些基本的卫生观念,因我们也开扫盲班,而且把卫生课看得很重,如今城中百姓,都知晓不饮生水,不吃生食的道理。半年来居然没有发过一次时疫!”
这在巴蜀之地是很值得一提的事情,因为本地湿气重,冬日阴冷,好发腹泻,而且时常互相传染,一年两三次大规模的腹泻、伤寒并不稀奇,这还不算百日咳这些急病,这都是买地没有的问题。叙州通过消灭生食,多喝热水,降低了城中频发的时疫,他们现在主要烦恼的是如何向住在叙州附近的生蛮普及这些知识。
“叙州附近燃料是足够的,我们也有铁可造锅炉,想要造洗衣厂,但暂无匠人,这是一个,另一个是城中消灭寄生虫的运动做得不彻底,城里百姓虽然能配合剪头,但蛮夷入城又会带来新的跳蚤,想要让他们听话颇费工夫!”
蜀地这里,和买地又是不同,汉苗杂处,还有不少生蛮,多在崇山峻岭之中,蜀地人口虽多,但多数是聚居在平原附近,山地都是蛮夷,时常滋扰汉民,但要说是正经反了那还不至于,也还进城来做生意,如此微妙的关系的确难以处理。
说到这个,王小芸是很当行的,她小声道,“根据我们在南洋的经验,要让蛮夷听话,首先是要用工业品吸引他们,其次,要教他们用更先进的办法种地,农业本身组织性就很强了,只要脱离刀耕火种,开始耕田修水利了,人就会逐渐懂事,就有识字的动力——工作越来越复杂了,脑子也得跟着往前走。基本识字之后,再招他们来做工,直到那时候,才能再教他们防疫、卫生的事情,在此之前,要求卫生都是缘木求鱼,不会有人听从的。”
“这是——”
“这是我们考察团的文书,虽未下过南洋,但经手整理过多次垦拓南洋的各方报告,总结经验,汇总成文册,笔头上的功夫很来得!”
“哦哦!”义军们也不傻,就算本是江湖汉子,半年下来也知道文书有多重要,都忙对王小芸改容请教,“若如此,我们便要多买些高产粮种了——只是一点,本地的苗裔,他们的农业水平其实也不差,苗寨也是做梯田的,不知原本若不是刀耕火种,这高产粮种可否轻易收拢他们的心思呢?”
王小芸道,“这个要去实地看过了,现在不好说,不过,我平日做文书摘要时,有一个感触,那便是‘投其所好’,山民们总有急需、嗜好,却又必须向衙门购买的东西,要拿捏住这东西,便等于是拿住了一条命脉。”
若是从前,江湖汉、小女子,哪有综论政治的可能?根本就不会懂得其中的道理!其实便是换了一个地方,王小芸从文书中总结出的经验都是宝贵的‘治国之言’,不是自己人不能妄加谈论,甚至要讳莫如深的。
不过,吴老八也能感受到这些叙州义军对治理地方的急切和诚恳——他们实在是想把叙州给治理好的,不是为了符合买地的接收标准,只是为了把本地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往上提一提,进而消饥祛病。
这种淳朴的心思,和丰饶县众头目各怀心思的情形截然不同,完全是纯粹的乡土情怀——若不是眷恋乡间,这些壮汉为何不早日南下?去买地投奔同乡会?便是因为有异心的,不想吃苦的人都走了,留下来的人反而心思纯正,令人本能地便生出好感,甚至是想到了从前的自己。
“急需嗜好的东西……”
两个义军念念有词,彼此互望着,“这……盐、铁确实是急需的东西,不过说不上嗜好,毕竟他们自己也产岩盐,只是品质不如买地的雪花盐而已,要加一大把才能有一丝丝儿咸味,就这还卖得贵……对了!嗜好,是有嗜好的东西——”
“辣椒啊!”
矮个义军老艾一拍大腿,“照啊,正是辣椒,这东西比茱萸更带劲儿,不管是什么色苗,都喜欢得发疯,想方设法的和我们的货郎换种子,为这,和汉家货郎也说得上话了,还有老苗人要把自己的女儿送给汉人,就为了换几斤辣椒种子!”
“不过,这东西传进来我们这里没有几年,苗人也不是个个都种得好,再说种子也是有限的,都是一代传一代,种下去不如意的情况很多,倘若……倘若我们能向买地的兄长讨要一些好的辣椒种子,又送些辣椒的栽种手册过去,岂不是那些苗人都自发地来学习我们买活军的拼音了?”
实际上,这就是买活军自己逐渐渗透鞑靼的策略,用新知识来诱惑少数民族学习拼音,形成一条利益链,如此拼音在蛮夷中扩散的速度,不知要胜过从前多少,如果本来的语言没有文字,那就更是大杀器了,吴老八心道,“上回我来的时候,听说苗书在各山寨已经失传了,苗文几乎不存,如此,用拼音来标注苗文,更是可以飞快推广拼音,不过这心得暂不必说出来,还得到叙州考察一番,看看具体情况再说,此时说得花团锦簇,也未必是真的。”
用花团锦簇来形容,其实已代表他对叙州义军颇为满意了,的确,别的不说,叙州义军的精气神,只看这两人是令人舒服的。便连女吏目们似乎也有类似的感觉,虽然丰饶县对女吏目也是司空见惯,但到底气质上有所不同,就说王小芸,她今日的话就比在丰饶县,在路上要多。除了职责所在,也敢发表一些无关的感想了